-
擰緊大飛機的每一個螺絲
一架C919大型客機,有724根線纜、2328根導管、總長近80公里管線,零部件總數達250萬個。為了確保飛機上每個零件做功、每根管線通暢、每個系
2018-05-03 17:34:26 -
研究發現某些珊瑚自身可抵抗海洋酸化損害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顯示,某些品種的珊瑚能夠根據海水酸度來調節自身的鈣含量,以抵抗海洋酸化的損害,提高存活率。海洋酸化指由于人類活動
2018-05-03 17:29:05 -
透視快遞“最后100米”服務三大熱點
今年5月1日起,我國《快遞暫行條例》正式實施。在和消費者聯系緊密的快遞末端最后100米服務領域,將出現哪些新變化?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2018-05-02 19:38:42 -
癌癥演化樹:揭示癌癥轉移機制
基因突變的演化樹不僅能揭示不同組織中致癌細胞的相互關聯性,還能揭示癌癥的演化歷史。在癌癥早期,某些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似乎是導致原發
2018-05-02 19:37:36 -
清華學者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記者27日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該成果
2018-04-28 18:05:26 -
“中國聲谷”邁向“世界聲谷” 拼繪AI產業新版圖
園區企業屢摘全球AI賽事桂冠,AI產品加速革新;神州泰岳、北大醫信等行業領軍企業紛至沓來;與商湯科技、圖靈機器人等擁有核心原創技術的AI企
2018-04-27 20:00:59 -
長十一“一箭五星”發射 商業航天組網發射再獲新突破
4月26日12時4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下簡稱
2018-04-27 20:00:08 -
中國散裂中子源第一篇用戶實驗成果文章發表
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課題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BT1中子衍射儀黃清鎮,以及中國散裂中子源通用粉末衍射譜儀何倫華課題組的共
2018-04-26 20:12:19 -
“最強大腦”安檢儀1秒識別89類違禁品
2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發布了新款AI人體安檢儀,其搭載了人工智能處理器,如同擁有最強大腦,可在0 7秒識別89類違禁品樣本,檢測
2018-04-26 20:11:29 -
機器人取代工人?沒那么夸張
圖片來自網絡機器人取代工人?沒那么夸張大多數工作仍難自動化,低技能人群將最受傷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近日報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
2018-04-25 21:03:50 -
“天宮”部分技術或超越國際空間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24日表示,計劃于2022年建成的中國空間站天宮,在信息、能源、動力技術以及運營費效比方面,可望超越國際空
2018-04-25 21:02:58 -
我國研制出國際領先水平的5G通信芯片內核
曾經如日中天的中興通訊或許不會想到,一枚小小的芯片按下了企業快速發展的暫停鍵: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售
2018-04-24 14:20:21 -
航天日 巡天遙看中國衛星
嫦娥四號為什么要登陸月球背面?月球背面避開了來自地球的大量電磁干擾,處于電磁波的‘寧靜區’,我們可以更好地探測到宇宙形成
2018-04-24 14:19:10 -
我國學者發現納米材料抑制“水稻吸鉛”機制
土壤中的鉛被水稻根系吸收后,會在籽粒中富集,嚴重影響稻米品質和食品安全。近期,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發現了納米羥基磷灰石抑制
2018-04-23 14:52:24 -
2018中國航天日北京分會場活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
4月22日,2018年中國航天日北京分會場活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今年中國航天日的主題是共筑航天新時代,旨在吸引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
2018-04-23 14:51:49 -
我國科學家利用遙感首次發現國外絲路考古遺址
圖為我國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在突尼斯南部發現的10處古羅馬時期遺存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心源研究員帶領的空間
2018-04-20 16:27:26 -
中興的“芯”病,中國的心病
當地時間16日,一記重拳向中興通訊砸下。美國商務部表示,由于中興通訊違反了曾與美國政府達成的和解協議,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
2018-04-20 16:26:32 -
基因測序表明生態因素影響蝙蝠視覺
蝙蝠是夜間環境里最大以及最引人注目的哺乳動物之一。最新對蝙蝠視覺分子基礎的研究表明,蝙蝠視覺進化與蝙蝠生態之間存在聯系,但這種視覺
2018-04-19 17:03:31 -
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在崛起 值得擁抱也值得防范
汪偉和他研發的教育機器人。這臺機器人最終完成后外貌會煥然一新,提供給大學等教育機構。大數據時代AI浪潮,讓你歡喜讓你憂?——訪早稻田
2018-04-19 17:02:46 -
我國成功完成達氏鱘子三代苗種繁育
經過持續努力,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與四川省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的聯合科研團隊日前成功完成達氏鱘子三代苗種繁育。這
2018-04-18 20:55:05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
2018-04-18 20:53:58 -
“潛龍三號”抵達南海 將進行試驗驗收
16日,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搭乘大洋一號科考船抵達南海海域。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它將完成海上試驗與驗收,并進行試驗性應用
2018-04-17 14:29:06 -
衛星還在“織網” 北斗時代尚需時日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們,出門如果沒有手機導航,會感覺自己像盲人一樣不會走路。而讓人更無法忍受的,則是傻導航的瞎導亂導,我就老跟導航吵
2018-04-17 14:27:47 -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派員參加2018年科學教育國際論壇
4月9日,2018年科學教育國際論壇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召開,論壇由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基金會(ECOSF)、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員會、國際科學院組織
2018-04-16 14: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