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豆腐,豆腐。”晨曦微露,悠長的吆喝聲在遼寧省東南部某個村落響起。60歲的丁大叔穿著迷彩服,推著三輪車沿路叫賣,車上是他凌晨起床花了幾個小時做出的一大板白白嫩嫩的豆腐。
丁大叔賣豆腐村民端著自家的碗循聲而來。“來五塊錢的。”“來二斤豆腐。”“你有好久沒來了吧?”丁大叔麻利地給他們切豆腐,女兒鑫鑫跟在一旁,一邊用手機記錄著這一切,一邊和來買豆腐的村民聊天:“是啊,之前忙著秋收。”【1】以物換物的交易方式依舊流行鑫鑫今年26歲,所在的村子屬于丹東市寬甸縣,群山懷抱,景色優美。和常規的村落相比,這里的村民居住得比較散。
鑫鑫的家鄉一角鑫鑫的丈夫第一次來她老家的時候,覺得這里風景很好,大家生活的方式也很不錯,當下建議她可以做自媒體把村里拍下來。今年初,想多花點時間陪孩子長大,同時也想把家鄉拍給大家看,鑫鑫帶著女兒回到了娘家,開始用視頻記錄村里的生活。她之前不會拍視頻,更不要說技術難度很大的運鏡、分鏡、特效等。“每天家里做什么就拍什么。”鑫鑫在網上學了基礎的剪輯和拍攝,將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她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鄉下,只要你不懶,永遠有活干。父親和母親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很滿,養豬、喂羊、收拾農作物等等,一刻也不閑著。除了這些,非農忙時候,父親每天還會做一大板豆腐去賣。諺語說,天下行業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丁大叔至今沿用傳統工藝做豆腐,磨豆子、煮豆漿、點鹵水、壓豆腐,一套流程下來,要花幾個小時。他往往凌晨2點多就起來,豆腐做好天也亮了,就推著小車出去賣豆腐。這條叫賣的路,丁大叔走了二十幾年,和沿途的村民彼此都認識。在這個村里,大家沒有電子支付的習慣,每個人都拿著紙幣,一塊五塊十塊的給到丁大叔手里。還有村民提著黃豆來了,一斤黃豆換一斤豆腐,這種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易方式依舊在這個小鄉村里流行。
村民提著黃豆來換豆腐“我沒有稱。”村民聽到賣豆腐的聲音,舀了一瓢豆子就出來了。丁大叔稱了稱豆子,又給他稱等量的豆腐。有村民問:“你今年還收黃豆嗎?”“現在暫時不收了。”丁大叔說。往年,丁大叔都會找村民收黃豆,一千斤兩千斤的備著。但今年他不再屯這么多黃豆,都是一百斤或者兩百斤的買,用完了再買。他自己也種黃豆,但是種的面積不大,是種來吃毛豆的,每年也就能收個幾十斤。除了種黃豆,他們還種蘇子。秋天蘇子結果之后,砍下來,扎成一捆捆架在一起。等晾干了之后再把蘇子的籽敲下來,一遍敲不透,隔幾天要再敲一遍。曬干的蘇子籽可以拿來榨油,榨油坊也在村里,離鑫鑫家不遠。榨油的時候,老板在上面操作,榨油的村民在下面接應,揉碎榨出來的蘇子渣,和新的蘇子籽再榨一遍。榨油坊里亂而有序,飄著滿滿的蘇子油香味。今年丁大叔家的蘇子榨了十幾斤蘇子油。父女倆高高興興推著油回家,到家想起來忘了給錢,丁大叔又找回去,老板太忙忘了稱,說給個20塊錢吧。丁大叔說不行,太少了,又給老板添了10塊。在金錢方面,丁大叔一直讓利于別人,賣豆腐的時候多個塊兒八毛的,他都給鄉親們抹零了。【2】自產自銷就能滿足生活需求在家附近轉了一圈,豆腐賣了一半。丁大叔回到家里換上三輪車,載著剩下的豆腐去其他山溝賣。他們這附近一共有6個山溝,丁大叔和鑫鑫要去四隊五隊賣豆腐。
丁大叔開著三輪車去其他山溝賣豆腐在這個大而散的村落里,除了像丁大叔這樣子沿街叫賣產品的,還有很多是自己養殖或者種植,鄉親們去其家里購買的。前段時間鑫鑫的奶奶過生日,鑫鑫和爸爸去親戚家買雞,“我們家養的雞小,他們家的雞大,肉質也好。”丁大叔說。親戚在山腳下養了很多黑蘆花雞。看到丁大叔來,親戚高興地和他拉家常,一邊聊一邊抓雞,最后抓到了一只肥雞。他們把雞裝到蛇皮袋里,又給蛇皮袋剪了幾個口子給雞透氣。雞重九斤六兩,二十元一斤,丁大叔給了200元。來的時候,丁大叔給親戚帶了10斤酒。回去的時候,除了買的那只,親戚又送了他們一只雞。還有一次,丁大叔帶著鑫鑫去買蘋果。就在家附近的果園,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蘋果,有好幾個品種,有甜一點的,有酸一點的,現摘,一元錢一斤。
果園主在摘蘋果老板給他們一個摘蘋果的夾子,讓他們自己進園子里選,還貼心地告訴他們哪里的蘋果甜一些,哪里的成熟一些。他們一共摘了一百斤。鑫鑫說這個果園這么多年一直是這個價錢,周圍的村民都會來買蘋果,每家每戶囤個幾十斤上百斤過冬吃。在這個小鎮上,人們還能買到煤炭、大柴。在這里,從養殖產品到農作物,好像大家需要什么,就會有人提供什么,從大角度來看,他們自產自銷,滿足了平日里生活的所有需求。有人的地方就有煙火氣,村里人世世代代相處,透著滿滿的人情味。有一天鑫鑫的女兒想吃冰糖葫蘆,丁大叔就帶著鑫鑫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去找山楂樹。找了一圈沒找到,只摘得幾個山里紅。他們開著三輪車,繞到又一個山頭,詢問鄉親哪里有山楂,有鄉親出主意說可以去他們家要點大的山里紅。丁大叔婉謝,又帶著鑫鑫繼續往前找,后來有一個大爺說自家山上有一棵山楂樹,說罷就領著他們去摘。
大爺在樹上抖山楂,鑫鑫和丁大叔在樹下撿這個時候山楂已經掉落不少,樹上只剩下了一點,大爺干脆爬到樹上把山楂都給搖下來。最后父父女倆了半了籃子。臨走的時候,他們一直在感謝大爺,大爺則一直擺擺手,說沒事。丁大叔說:“等我下次來賣豆腐,給你切點豆腐吃。”大爺也被逗笑了。
丁大叔(左)說下次給大爺(右)帶豆腐村鎮的自產自銷,還體現在集市的熱鬧上。鑫鑫說,他們村每十天有一場集市。趕集的時候,賣水果、蔬菜、面條等,還有爆玉米花的。“我們這冬天也能買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但囤貨已經刻在了東北人的基因里。”鑫鑫家囤了很多吃的,紅薯、土豆、白菜等。但每當趕集的時候,她也會來買點新鮮的東西。“菠菜不抗凍吧?”鑫鑫問賣菜的阿姨。阿姨說是,“我等會兒多給你套兩個袋子。”等鑫鑫買完離開的時候,菠菜真的被包得嚴嚴實實的。“如果說我爸只有趕集的時候賣豆腐,間隔時間太長了。”鑫鑫說,故而丁大叔寧愿每天載著豆腐沿村吆喝。【3】在老家生活,睡覺都比以前踏實又賣了一個山溝之后,還剩最后一塊豆腐。鑫鑫問還繼續去下一個山溝嗎。丁大叔看了看遠方,說:“不去了,回家放門口賣。”然后兩個人就開著三輪車回家去了。回家后他們數了數,這板豆腐賣了160元。還有一些黃豆,自家也留了一些。鑫鑫算過,正常來說一板豆腐能賣200元左右,除去成本,大概能賺120元,都是辛苦錢。從鑫鑫記事起,父親就開始賣豆腐。每天清晨磨豆腐的聲音伴隨著她成長。每次做豆腐,家里人都會給她盛一碗新鮮的豆漿,現在,這碗新鮮的豆漿留給了鑫鑫的女兒。鑫鑫的媽媽也會做豆腐,早些年,她也會推著板車去賣豆腐,和丁大叔輪流休息。后來,因為身體不太好,她就不再出去賣豆腐。但她繼續操持著家里的一切,喂豬、喂羊、種菜、做酸湯面,把家里照顧得井井有條。農忙時候,鄰居家雇了十來個人收板栗,鑫鑫的媽媽會去幫忙做飯。每天家里的人都有活干,家里的活兒也看情況勻著。比如說今天鑫鑫的媽媽不在家,鑫鑫的爸爸去收玉米,那鑫鑫就在家負責喂豬放羊,以及給她爸爸送午飯。因為凌晨早起,所以賣完豆腐回來之后丁大叔會補補覺。勤快的人覺少,睡不了多久他就會醒來,接著忙活別的事。賣豆腐時有鄉親沒帶錢會先賒賬,過后會拿著錢或者豆子來結賬。還有鄰居來他家拿點鹵水。村里就這樣,多余的東西會自動流向需要的地方。鑫鑫告訴九派新聞,平時一天只做一板豆腐,剩下的豆渣都拿來喂豬了。丁大叔說,如果不是因為有豆渣,他就不養豬了,養豬累。今年他們家養了兩頭豬,打算一頭自家吃,一頭賣掉。有時候趕上逢年過節或者有酒席,村里人需要更多的豆腐,就會提前和丁大叔預訂。有時候預訂幾十斤,有時候預訂一板,甚至兩三板。預訂量比較大的時候,丁大叔就會更早起床,夜里十二點半就起來制作第一板豆腐,等忙完第一板去送貨的時候,妻子就會在家接著做第二板,然后是第三板。訂酒席的人有時候會一板一板給錢,也有的自己出豆子,給丁大叔加工費。不管是哪種,丁大叔都欣然接受。村子不大,往往丁大叔今天給他們送豆腐,明天就隨禮吃酒去了。但這也是鄉村的特色之一,紅白喜事將大家串聯,人與人之間的牽絆在日日相處中一點點加深。鑫鑫的視頻,記錄著村里人平淡的日常,但令無數人共鳴。“是我童年的生活。”“想家了。”“是我向往的生活。”還有人留言說,看鑫鑫的視頻“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人們覺得她的視頻真實,能從種種細節處打動人心。鑫鑫說自己也很意外能獲得這么多人的認可和喜愛。視頻火了之后,有不少廣告商找來,但鑫鑫都拒絕了,她想保持視頻的純粹。
丁大叔夫婦的日常回到家鄉之后,鑫鑫對人生的看法也有了一些變化,“印象最深的是陪我爸爸去山上撿板栗。要爬很高的山,然后一個一個去撿,真的很累很辛苦,覺得我爸很辛苦,而且很有耐心。”雖然在老家這邊的收入沒有在外面工作多,但鑫鑫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她喜歡老家這邊的生活,在這里,人很舒服,連覺都睡得比以前踏實。鑫鑫覺得,鄉村其實有很多可以發展的地方,她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到村里來。故而每當粉絲留言想來體驗一下她的生活時,鑫鑫都熱情地回復:歡迎過來玩。眼看著年關將至,小山村里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殺年豬了。鑫鑫問他們家什么時候殺年豬,丁大叔說,等元旦前后豬肉能凍上了就可以開始了。舊的一年已經遠去,新的一年又即將在這個小山村里開始。(文中圖片均為視頻截圖)九派新聞記者 溫艷麗【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