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九派新聞評論員 木姍
不知不覺,2022年即將進入尾聲,隨著冬天的腳步,寒意漸濃、日光漸短,冬至已至。天空湛藍如洗卻有寒風刺骨,陽光或許明媚卻遠不夠溫暖,盡管這些和其他普普通通的冬日無甚差別,但今年年末的這些日子對每個人來說又顯得尤為特殊。
3年來,大家對“疫情”二字已太過熟悉,不過大多還停留在“某某地又出現(xiàn)了散發(fā)疫情”、“某某小區(qū)有確診或是密接”亦或是“再不做核酸就要變灰碼了”……之前,“陽性”似乎離我們很近但其實也很遠,他們更多時候是報道中的一串數(shù)字、一個地點,此前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像如今這樣,“今天你陽了嗎”變得像問候“今天你吃了嗎”一樣稀松平常,曾幾何時駭人聽聞的新冠病毒不再可怕,竟顯得“平易近人”起來。
今年的冬至似乎比往年還要更“暖”一些,畢竟這個冬天許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高溫”刷了屏。“正在陽”的朋友們吐槽體溫升了降、降了又升,咽痛頭痛渾身痛,“陽過”的朋友們也尚在咳嗽中緩慢恢復(fù),只愿窩在被窩里多歇一陣。或許就像火過的黃桃罐頭,它當然不能治病,但對被各種感冒癥狀折磨的病人來說,它就像一個祝福,一種慰藉,冰冰涼涼滑過喉嚨,甜蜜得很。
冬至的餃子也正是如此。可以這樣說,節(jié)日之所以顯得格外美好,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應(yīng)景的吃食和一起分享美味食物的人,特定的食物承載了太多浪漫情感和溫馨回憶,食物在美味之外能帶給人的心靈療愈也正源于此。
于我而言,冬至關(guān)于餃子的記憶大多來自朋友。在北方城市求學多年,每逢冬至,總會和室友琢磨著要不要吃點餃子應(yīng)應(yīng)景。在這一天,食堂的餃子窗口和湯圓窗口總是各自排起長隊,南北方不同的節(jié)日風俗在食堂倒是互不“打擾”,但是回到宿舍,“我打包餃子,你打包湯圓,咱們回來都吃點兒”的那種情形才是最“和諧”的。在那些時光,就算吃的是“標準化”的食堂水餃或是速凍餃子,節(jié)日的美好也分毫不減,歡聚的理由、分享的快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都融入在簡單的美食中了。
如今居家,煮一鍋圓滾滾、胖乎乎的餃子,起鍋前先舀兩勺餃子湯,在碗底晃悠幾圈再一股腦兒喝下,微帶咸味的清淡湯水剛好“預(yù)熱”冬日的饑腸,盛一滿碗餃子,配上一碟蘸醋,冬至日的限定美食便已齊備。
這碗餃子,放在當下的語境,大概會成為許多人眼中最宜“退燒”的一份美味吧。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評論】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2
頭條 22-12-21
頭條 22-12-21
頭條 22-12-21
頭條 22-12-21
頭條 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