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北京青年報:11月19日下午從臺北市動物園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大熊貓“團團”已于當日去世。19日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臺北市動物園方面表示,曾希望用抗癲癇藥物讓“團團”恢復生活能力,但最終經過檢測,判斷“團團”的生理指標等已不可逆,如對它麻醉以后再蘇醒,可能對“團團”有極大的風險和痛苦,最終決定令其在麻醉中沉睡,并于當日下午1點48分觀測到“團團”心跳停止。
動物園方面表示,之所以做出讓“團團”在麻醉中沉睡的選擇,是因為發現它的癲癇發作頻率變得比較高,用藥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從檢查來看,紅血球數變得比較少,出現了貧血的癥狀,肝功能的部分指標在用藥后出現往上飆升的情況。“因為它無法正常進食,身體里的肌肉量也被消耗掉,及時勉強從抗癲癇藥物或輕微鎮定劑里面醒過來的時候,它也無法均衡地使用肌肉。”據臺北市動物園介紹,臺北市動物園大熊貓“團團”曾于11月17日早上被保育員及獸醫發現精神欠佳,較不愿移動,對食物提不起興趣,連保育員呼喚它也沒太大反應,于是開始加強對“團團”的行為觀察。到了當日下午4點41分,保育員看到大熊貓“團團”突然發生癲癇,于是立即通知獸醫,獸醫抵達后立即針對“團團”癲癇發作進行醫療,醫療照管團隊并同時和醫療顧問團及大陸專家取得線上聯系。因“團團”在短時間內數次發作癲癇,醫療照管團隊后續以施打輸液的方式持續給藥,待癥狀穩定下來后觀察“團團”的情況,再適時調整治療方式。由于“團團”的情形尚未穩定,保育員及獸醫徹夜留守,以嚴密監測“團團”的變化,“團團”17日晚間7點33分之后未再發作癲癇癥狀,并且在鎮定藥物作用下入睡休息,18日早上曾嘗試起身活動,但后肢仍使不上力。北青報注意到,18日上午,動物園方面曾發布了救治“團團”和18日早上“團團”嘗試起身活動的照片,照片中,團團右前臂處仍纏有繃帶,有工作人員給“團團”注射藥物。據新華社報道,8月中下旬,臺北市動物園保育員發現“團團”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欲也不太好,嘴邊曾出現白色泡沫。工作團隊回放監視器影像,畫面顯示8月23日上午7時許,“團團”發生了3分鐘疑似癲癇的癥狀。獸醫師進行初步臨床檢查,并邀請臺大附設動物醫院神經專科獸醫師會診,認為“團團”有必要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來厘清癲癇發生的原因,安排“團團”9月18日接受相關檢查。據臺北市動物園介紹,9月18日上午,“團團”被送往臺大附設動物醫院進行腦部MRI檢查。MRI影像顯示,“團團”左大腦半球有局部液化壞死病變,右大腦半球亦可見類似病變,這可能是造成癲癇發作的原因。11月19日,北京青年報連線臺北市動物園,工作人員表示,大熊貓“團團”已于當日去世。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于2008年12月赴臺,深受臺灣民眾喜愛,一直是臺北市動物園的“明星”。在兩岸專家共同努力下,“團團”“圓圓”分別在2013年和2020年順利生產幼崽“圓仔”和“圓寶”,組成幸福美滿的小家庭。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