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三層樓的生產車間,原材料從頂層進入生產設備后,經過混合、加料,一根管線成品便從位于一層的圓錐形擠出機生產出來,整個生產流程如此循環往復,24小時不停歇。位于東西湖辛安渡街的武漢亞聯塑業有限公司(下稱“亞聯塑業”),是一家生產電力管、通信管的湖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品應用于國家電網、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企業,然而多年前這家企業卻一度入不敷出,最終依靠自主創新“起死回生”。
(資料圖片)
經過改造的三螺桿擠出機。長江日報記者 戴東輝 攝
生產車間里,一根根波紋狀的橙色管正加緊生產,生產負責人劉幼兵時不時盯著擠出機,做好數據記錄?!斑@臺機器,在其他地方都是單螺桿或雙螺桿,只有我們這臺,是三螺桿?!?/p>
這多出的一只螺桿,其實是被“逼”出來的。亞聯塑業總經理黃九環說,這家企業2005年成立時,經營較為困難,不僅產能跟不上,由于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粉塵,招工也困難,企業一度難以為繼。
要改變局面,首先要解決粉塵問題。劉幼兵介紹,生產管道需要用到多種原材料,在加料及攪拌環節,有些原材料因為重量較輕,會飄浮空中,難以沉降,于是企業決定購買加料機,用機器自動加料代替以往的人工加料。然而,原材料進入擠出機內,有些重量過輕的原料依然飄浮,掛在機器內壁,無法很好地進行混合導致出料不均勻,便會影響產品質量。
這一難題,最終由經驗豐富的廠長李明華破解?!凹热辉械碾p螺桿不足以讓較輕的原材料沉降,那就想辦法再加上一個螺桿,通過旋轉將原材料往下壓,使下面的兩個螺桿吃料飽滿?!边@一看似簡單的改造,不僅讓企業獲得技術專利,還大幅度提升了管道生產的合格率,產品成品率直接從92%提升至98%。
黃九環說,除了降塵、提效,在產品的冷卻環節,還實現了節能降耗,“冷卻水是循環使用的,除了自然蒸發,幾乎沒有浪費”。
工人將成品運至空曠處打包等待發貨。長江日報記者 戴東輝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黃九環算了一筆賬,通過近年來的持續技術改造,每位工人的日生產能力從3噸提升至6噸,但每個人的日工作量卻減少了,企業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目前,亞聯塑業年生產能力超過兩千噸,是技改前的一倍。
(長江日報記者蔡欣星 通訊員李寒梅)
【編輯:王戎飛】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