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慎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不少三四歲的小朋友口中唱起了“寶貝寶貝我們干一杯”“這是哪一款香水搭配夜的美,讓我成功陷入心動的氛圍”,而且學自幼兒園。
這首《黑桃A》在短視頻app上頗為火爆,還有許多歌詞表達明顯成人化的網紅歌曲被用來搭配幼兒舞蹈,甚至相關幼兒舞蹈教學視頻點贊量能達到近16萬。
一些家長開始擔憂:這些成人口水歌真的適合兒童嗎?
幼兒園明明有教其他兒歌,孩子們為何更愛唱《孤勇者》《黑桃A》等網紅歌曲?這些歌曲節奏明確、輕快,朗朗上口,容易激發孩子模仿。而幼兒園的不少目錄歌曲,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風格。比如,《小燕子》兒歌,從1957年開始傳唱,已經65年了,而《一分錢》《兩只老虎》《小白兔》《數鴨子》等兒歌也都歲數不小了。
即使近年來也有一些新的兒歌,但是傳唱度一直不高,孩子的興趣也不是很大。原因何在?“商業利益”成為兒歌發展的最大阻礙。給流行歌手寫歌曲的收入一定會比兒歌要高很多,這是市場經濟決定的。因此,少有音樂人將精力放在兒歌創作上。
相關部門可以考慮組織兒歌原創比賽,為兒歌創作人才成長創造條件。同時,對小學幼兒園音樂教師,需要有相應措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廣東開展的“粵語童謠進校園”活動,既鼓勵原創,又選擇符合孩子特點的粵語童謠,讓學校音樂老師得到培訓,讓孩子們“粵”唱“粵”流行,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鑒。
兒童利益主要體現在公共利益上,在兒歌創作上要“去商業化”,正如律所律師承擔法律援助任務那樣,詞曲工作者也完全可以承擔起相應的兒歌創作任務。
如果孩子們無法用當下的歌曲去描繪這個時代,去表達他們的心聲,只能享受網紅歌曲的“塑料營養”,當他們老了,又能回憶些什么?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