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評論員 文和刀
(資料圖)
11月14日,網傳“金港城社區電話無人接聽”。有居民拍視頻稱,自己打數十個社區電話都未接通,于是來到該社區辦公地點,發現桌上的電話話筒被挪開,他隨后遭到社區工作人員呵斥。當晚,涉事社區回應稱,其實電話正在通話,并不是有意挪開,當時工作人員接到咨詢后暫時將電話擱置桌面去核實情況。
圖源:紅星視頻
這是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基層社區中出現的一個典型場景。說它典型,是因為它不僅會在地理寬度上、在各地的基層社區中普遍存在,而且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就會在時間長度上、在未來的疫情防控攻堅戰中也常常存在。
因此,這件典型案例必須要得到妥善的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在等的其實并不是一個解釋,而是解決。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能解決當下乃至未來的很多問題。
事發當時那部電話到底在做什么,這個解釋,在事后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下一次,某一處電話仍然無法及時回應每一個居民的期待時,應該怎么辦?總有接不完的電話、新一輪的應戰……但這些開展工作的困難,不該是止步于此的理由,更不能是向求助者撒氣的借口。
事發當時那部電話到底在做什么,這個解釋,僅僅對于涉事社區而言很重要。他們本應對此積極舉證,找出并公布通話記錄、監控記錄等等有力證據,既是為了給關心此事的人民群眾一個合理的交代,也是為了自證工作并未瀆職的清白。
沖突的爆發往往由于矛盾的集中。一方面,站在居民的角度來看,當事人很急,急到連打數十個電話,都沒有得到溝通的機會,急到親自來到社區辦公地點,卻只得到生硬呵斥。居民有任何情況和訴求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社區,但當這條“唯一”的通道卻堵塞失靈時,又何去何從?當事人的焦慮可想而知。在焦慮和失望下,他做出了對方瀆職的判斷。
另一方面,站在社區的角度來看,居民要聯系的只有一個社區,社區要看顧的卻是上萬個居民。涉事社區事發前僅有兩部辦公電話,需服務轄區12000余名居民。“疫情期間電話咨詢量較大,且單次通話時間較長,部分時間段存在不能及時接聽電話現象。”與其充滿對立情緒地把這些當作托詞,不如承認這就是當下嚴峻形勢中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
忙中往往出亂。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再忙再亂,也不是對人民群眾粗暴以待的理由。對此,解決方案中一定得有服務態度的提升,思想認識的深化。肢體乃至語言上的暴力,除了撒氣,對解決問題并沒有一絲一毫的幫助。
解決問題需要什么,有時,這個答案可能很簡單。正如涉事街道辦主任所提出的,再開通一部對外電話負責解答居民疑問,讓更多居民的求助通道不再“此路不通”,可能就能緩解很大一部分的矛盾。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也受到批評教育,進一步強化工作紀律。端正態度,也并不是一件多么難以克服的事。
小事不小,難題不難。類似的矛盾在未來恐怕不會少見,但我們衷心希望越來越少,為此必須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5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