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畢舸
(相關資料圖)
食品安全歷來是公眾關注的重點領域。近期,有博主持續揭秘部分食品添加劑問題、直指“科技與狠活”的內容引發熱議,隨后又有博主爆料稱在日本買了一瓶海天味業的醬油,發現銷往日本的醬油配料表上,全是大豆這樣的天然成分,沒有任何食品添加劑加入;而海天味業在國內銷售的醬油卻含有谷氨酸、核苷酸、苯甲酸等食品添加劑,隨即引發公眾關于海天醬油添加劑設置是否存在“雙標”及“超標”的爭議。
零添加醬油往往被擺在超市的顯眼處。圖源:中國新聞周刊
圍繞上述事件,各類食品是否應使用添加劑、添加劑使用的“度”在哪里,再次成為公共議題。不少食品企業開始宣傳推廣自家“零添加”食品,但也有專家和業界人士指出,添加劑本身是現代食品加工體系的一部分,在調味、保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能一棒子打死。同時,“零添加”這個概念本身也存在爭議,由于我國在添加劑沒有標準和定義,這意味著“零添加劑”更多屬于商家的自說自話。
顯然,公眾對于添加劑的擔憂乃至恐慌,更多是對其缺乏足夠認知和了解的體現。當人們處于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會對未知事物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擔心其會對自身健康或其他權益造成損害。
尤其是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環境還存在不少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不安。而中國歷來在食品制作領域崇尚天然食材為主,對于添加劑更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立場,多重因素的疊加,使得食品添加劑一再成為公眾質疑對象。
這其實就是消費者缺乏足夠知情權的體現。知情權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消費者對添加劑性質的正確認知,了解其對食品加工有益的一面,避免產生“添加劑百分百有害”的誤判。另一方面則是對添加劑使用程度的了解,這指向商家對于其添加劑使用量及產生后果的信息告知。
當然,僅僅靠相關知識科普和信息公開,尚無法完全緩解消費者的“添加劑恐慌”。按照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管理范疇,目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有2300余種,按功能類別分為23個類別。對于如此龐雜的添加劑品種,消費者不可能具備將其一一辨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這還僅僅只是合法添加劑品種,商家一旦使用超越法律規定范圍內的添加劑,就可能給消費者身心造成更大影響。
也因此,依靠消費者自我認知和防護“添加劑超標”之外,更需有關部門對于食品添加劑的管理,推動其使用和發展進一步規范化。比如,我國已經為此建立了一系列食品添加劑管理標準,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相關標準要從紙面落到現實,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于食品生產企業使用添加劑的過程和結果監督,尤其是對違法過量、超標使用添加劑的企業予以重罰,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關規定,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并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者還將追究刑事責任。近年來,就有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造成較大社會危害的商家被判刑,體現了法律威嚴。而未來對于添加劑的監管,更要堅持常態化的嚴肅執法,發現一起處理一起,讓法律威懾力最大化,商家不敢逾雷池一步。
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監督權以及其他權利救濟,方能構建讓消費者放心購物、安心使用的食品供給環境,也能避免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推動中國食品產業的良性發展。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4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