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武漢市東西湖區(qū)常青花園中心公園內,當地城管邀來釣魚高手,成功釣起一條外來有害物種——鱷雀鱔,一時成為社會熱點。8日,長江日報記者針對武漢野外鱷雀鱔的來源,以及目前是否會大范圍泛濫等市民關注的問題,采訪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關專家。
近些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開始關注鱷雀鱔對本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并致力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課題研究。據他分析,武漢野外鱷雀鱔應該來自人工拋棄和放養(yǎng)。鱷雀鱔看似個體龐大、生性兇猛,但其也有相對弱點。經判斷,因為武漢氣候特點,鱷雀鱔暫不具備在野外形成大范圍擴散泛濫的可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過,盡管如此,從保護生態(tài)平衡、維護本土漁業(yè)資源角度出發(fā),我市漁政管理部門仍嚴陣以待,準備針對放生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的現象,于近期出臺相應對策。
現場釣起鱷雀鱔。市民張先生供圖
鱷雀鱔有沒有天敵?
據劉煥章介紹,鱷雀鱔是雀鱔類的一種(現存7種雀鱔),是一種淡水巨型肉食類魚類,因嘴巴形狀像鱷魚,因而得名,其分布應該是北美洲地區(qū),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灣有分布。網傳其生存在南美洲一帶,其實并不準確。
他表示,鱷雀鱔成魚體型巨大,可身長2至3米。有記載,其壽命可達26—50年以上,甚至75年。一般來說,喜歡生活棲息在大江大湖,食物充足、有一定水草的環(huán)境水域。
劉煥章介紹,鱷雀鱔屬于遠古硬骨魚類,成魚身披堅固硬鱗,硬度堪比牙齒,如同盔甲一樣,幾乎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其有自己獨特的呼吸方式,除了鰓呼吸,還進化出了海綿狀和富血管化的魚鰾,能實現類似肺來輔助呼吸,即便離開水還能存活一段時間。
正因為如此,這種來自遠古的魚類一直生存至今,在恐龍統治的白堊紀時代,就有大量存在,因此某種意義上可被稱為硬骨魚類的活化石。
根據科學觀察,不同于水虎魚和食人鯧等喜歡群居的魚類,鱷雀鱔平時有一定領地,喜歡在各自范圍的水域巡游,只在有繁殖需求時才會在一起。因此,在某一個水域中,鱷雀鱔的生活密度并不算大。
2011年,在美國密西西比州捕獲的一條鱷雀鱔是目前記錄在冊的最大個體,體長達2.572米,體重148公斤。
鱷雀鱔會不會攻擊人類?
鱷雀鱔喜歡單獨生活,常年棲息于熱帶及亞熱帶的河流、湖泊、沼澤等淡水環(huán)境中,但也偶爾進入河口或海濱等咸水區(qū)活動。幼魚以小魚和昆蟲為食,成魚則捕食水里幾乎所有活物。
類似我們本土“翹嘴白”,鱷雀鱔在淡水中也是一種中上層肉食性魚類,其游動迅猛,適應性超強,基本上什么都吃。不過盡管名字中有“鱷”字,但一般只吃比自己小的個體魚類和生物。至于網傳鱷雀鱔會攻擊人,甚至會利用人在水邊洗手時,咬掉人手的說法并不準確。從生活習性來說,除非受到驚嚇,鱷雀鱔一般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劉煥章說,其實,相比鱷雀鱔自身優(yōu)勢,其弱點同樣十分明顯,其繁殖力并沒有想象的強大。這是因為:首先,鱷雀鱔雄性要長到6歲左右性成熟,雌性則為11歲,才能進行繁殖。而生長到這個階段的成魚,還是比較少的。
這種大魚主要是靠排卵孵化,相比本地黑魚(財魚)有保護幼仔的習性,鱷雀鱔沒有這個意識,因此其排卵后,包括孵化出來的幼魚,大部分會被其他魚類吃掉,能真正長成成魚的并不多。
正是因為鱷雀鱔這種不負責的繁衍方式,所以造成鱷雀鱔雖成魚體型龐大,但數目總體上并不大。不過盡管如此,但其食量驚人,加上基本上沒有天敵,所以仍會對本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其他魚類造成滅頂之災的潛在威脅。
武漢鱷雀鱔來自何方?
鱷雀鱔進入我國,原本是20多年前,作為一種觀賞性魚類引入的。近兩年,隨著網絡資訊發(fā)展,時常曝出某個水域有鱷雀鱔的新聞,一時成為社會熱點。
劉教授指出,目前,這些曝出來的鱷雀鱔,其來源主要是人為遺棄和一些特殊群體放生所致。有些人原本是抱著好奇心來養(yǎng)殖鱷雀鱔的,但后來隨著成魚不斷長大,加上食量驚人,最后迫不得已偷偷扔掉;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無知,懷著單純善念放生。殊不知,放任這種外來有害物種棄之野外,會對本土漁業(yè)資源造成大“惡”。
國內外曾有人觀察到,如果任由一條成年鱷雀鱔在封閉水塘中“稱王稱霸”,要不了多久,這個水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其他大部分魚類都不見了。對于鱷雀鱔,從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維持本地的生態(tài)平衡角度,確實應該人人喊打。
劉教授呼吁,如果遇到家中有鱷雀鱔養(yǎng)不下去,一定要有大局觀,不能“以小善而釀成大惡”,最好方式是直接殺死,或者深埋處理。
現場釣起鱷雀鱔。市民張先生供圖
鱷雀鱔有沒有養(yǎng)殖價值?
資料顯示,鱷雀鱔每年5—8月產卵,一次會產下15萬—28萬顆。鱷雀鱔的魚卵為淺黃色至橄欖色,具有黏性,易于附著在水草或礫石上,孵化期大概6—7天,孵化成功率高,不過鱷雀鱔魚卵中含有“魚鱗毒素”,具有劇毒可抵御甲殼類捕食者,如其他魚類吞食也會死亡,且這種蛋白質毒素對人類同樣有效,誤食能夠引發(fā)疾病。
如果養(yǎng)殖場混進鱷雀鱔,因其魚卵具有劇毒性,往往會給養(yǎng)殖戶帶來較大經濟損失。
有很多網友指出,小龍蝦曾在國外也是一大害,但險些被我國廣大吃貨網友“團滅”,鱷雀鱔能否走“吃河豚”這條路?
對此,劉教授指出,眾所周知,鱷雀鱔確實有毒,尤其是其卵有劇毒。如果誤食,會對人造成傷害。此外,其肉質比較粗糙,并不好吃。目前,雖然在原產地有原居民使用特殊烹飪方式,能少量取食,但其無法作為一種經濟魚類大量養(yǎng)殖,從水產商業(yè)養(yǎng)殖角度來說并沒有什么大的經濟價值。
鱷雀鱔會不會在漢繁衍?
相關資料顯示,根據其分布地來判斷,鱷雀鱔生活在熱帶偏溫帶地區(qū)的水域,有一個普遍觀點,就是水溫下降至20℃以下,鱷雀鱔活力下降,尤其在武漢這種冬天湖泊容易結冰的環(huán)境中,鱷雀鱔并不適宜生存,容易被凍斃。
劉教授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隨著大江大河的渠道化(岸堤硬化),鱷雀鱔失去了產卵和日常棲息場所,其野外保有量并不樂觀,擔心國內會大范圍泛濫情況,大概率不會出現。
他分析,作為一個外來有害的物種,目前鱷雀鱔在我國仍“可防可控”。但必須明確防治措施,就是“發(fā)現一條,堅決抓除一條”。
他認為,相比一些外地涸澤而漁,武漢這次圍獵鱷雀鱔還是干得很漂亮,值得肯定。
商業(yè)水族館鱷雀鱔安全嗎?
記者了解到,武漢東湖海洋世界內有五六條鱷雀鱔,但體型都不大,且是作為對海洋世界水族的一種補充觀賞性魚類引進的。
東湖海洋世界技術總工王先生表示,早在五六年前,東湖海洋世界就引進了五六條鱷雀鱔,目前,這些鱷雀鱔已長到了體長五十厘米左右,重約兩三公斤左右。
“這些鱷雀鱔食量很大,每天,我們都從市場上采購新鮮草魚,剁成塊進行投喂。”據其介紹,鱷雀鱔生長速度和本地的黑魚類似,甚至還要快一些。
王先生稱,作為一種觀賞魚類,買賣鱷雀鱔目前并不需要特別審批。近些年,武漢市各大花鳥水族市場,都有自由出售鱷雀鱔,但其體型都不大。
“為了防范外來物種外泄,我們對每一個園內觀賞魚類都建了檔案,具體到鱷雀鱔,在10噸淡水的大單缸進行養(yǎng)殖,和其他魚類完全隔離開來。”王先生透露,目前為止,這些鱷雀鱔尚未排卵繁殖。這是因為除園方有意控制外,還與不具備繁育條件有關:為了確保觀賞,水池內水常年清澈,并沒有茂盛的水草給鱷雀鱔排卵作為產床。
我市擬對放生行為進行智能干預
對于鱷雀鱔,來自武漢官方的態(tài)度是“零容忍”,露頭就捕。
11月8日,武漢市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配合對此次常青花園中心公園的鱷雀鱔實施圍捕,此次漁政執(zhí)法人員也派出技術人員參與指導。
據該負責人分析,目前來看,已抓獲的鱷雀鱔來自人為放生可能性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市目前正在抓緊制定針對外來有害生物的應對舉措,包括建設“漁政天眼”系統,對有意放生外來有害物種的放生行為,進行預警和人為勸阻。
鏈接:再也不要隨意放生了
“全國已發(fā)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今年6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了《2019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該公報給出了上述數據。
外來物種入侵指由于人為或自然的因素,使原產于外地的生物進入本地生態(tài)系統,并在本地快速生長并繁衍,使其種群不斷增大、分布區(qū)不斷擴展,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危害,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現象。
事發(fā)人工湖。記者尹勤兵 攝
嚴重危害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fā)布的一份關于人類活動攜帶的外來物種影響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報告列舉了100種影響最大的外來入侵物種(我國發(fā)現了50種),該報告認為,生物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
外來物種入侵是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的因素之一。外來物種入侵主要有幾個方面危害:一是造成農林產品、產值和品質的下降,增加了農林產品的成本;二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特別是外來入侵物種侵占了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造成本地物種死亡和瀕危;三是對人畜健康和貿易造成影響。
外來物種兩種途徑入侵
外來入侵物種進入我國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無意引入,一般是隨國際貿易無意進入我國,比如隨苗木和插條引進的楊樹花葉病毒,隨進口糧油、貨物或行李裹挾偶然帶入的長芒莧和通過自然擴散從東南亞進入我國的紫莖澤蘭等。
另一種則是有意引進,包括作為蔬菜引進的尾穗莧、茼蒿,作為觀賞物種引進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巴西龜,作為藥用植物引進的洋金花,作為養(yǎng)殖品種引入的福壽螺、牛蛙、克氏原螯蝦(小龍蝦),作為草坪草或牧草引進的地毯草、扁穗雀麥等。還有為改善環(huán)境而引入的大米草——這種植物最初用于防風護堤,但由于擴散速度極快、繁殖力極強,結果大面積、單一化、高密度地入侵了我國的沿海地區(qū)。
放流和“放生”是兩碼事
提起外來水生生物,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巴西龜、美洲牛蛙和埃及塘虱等這些帶著外國名稱的生物。
“其實并非只有‘進口’的才是外來物種,嚴格來說區(qū)域外來物種、改良種也都屬于外來物種。”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教授張樹林介紹,這些物種在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中不存在,通過人為或其他因素,有意或無意地從別的生態(tài)系統引入。其中來自國外的物種稱為國外外來物種,來自同一國家不同流域和水系的外來種則屬于區(qū)域外來物種,此外人工養(yǎng)殖雜交的改良種,也屬于外來物種。
這些“水生生物移民”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到不屬于它們的地盤,如自然進入、人類無意攜帶進入和人類引種等,其中一個常見的重要途徑就是被人類“放生”。此次讓人們“大動干戈”的鱷雀鱔大概率就是通過“放生”這種途徑進入我國的。
“‘放生’和‘放流’完全是兩回事。”張樹林解釋,一些天然水域由于環(huán)境污染、過度捕撈或者水利工程建設等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會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的手段,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水域投放人工繁育的水生生物的幼體或成體。
人工增殖放流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漁業(yè)資源結構以及餌料生物量等,因此放流的水生生物都經過精挑細選,并不是簡單的“放生”。人工增殖放流是補充漁業(yè)資源種群與數量,改善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手段。
隨意放生構成違法甚至犯罪
我國十分重視防治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今年4月22日,農業(yè)農村部第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經自然資源部、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海關總署同意,于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辦法》指出,農業(yè)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制度,每十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普查,掌握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情況;同時《辦法》明確,涉嫌犯罪的,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專家表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長江保護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法規(guī)都明確,隨意放生外來物種不光對生態(tài)有害,而且構成違法,甚至是犯罪。
(長江日報記者尹勤兵 綜合《科技日報》)
【編輯:王戎飛】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