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較喜歡美食。如果不做科研的話,我可能從事美食體驗官之類的工作。”11月3日,云棲大會智云廳,青橙獎獲得者白蕊在接受包括九派財經在內的媒體群訪時說道。當天,白蕊身穿淺藍色西裝,短發、圓臉、月牙眼,笑起來略帶小女孩天真爛漫。
可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卻參與并主導了全球唯一覆蓋完整RNA循環的剪接體系列成果,為相關遺傳病和癌癥機理研究帶來新思路。隨著2022達摩院青橙獎名單公布,29歲的白蕊成為獲獎學者中最年輕的科學家,進一步站到了聚光燈前。
【資料圖】
公開資料顯示,白蕊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與剛剛離美歸國的學者顏寧,同屬中國院士施一公門下。截至目前,白蕊共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9篇,其中6篇發表于《科學》,3 篇發表于《細胞》。
2018年,白蕊入選中國科協評選的“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全國5人名單;2020年2月,不到27歲的她,獲得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年“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榮譽。
年少成名,白蕊并沒有因為光環放慢腳步。“我做科研最大的動力是,想治療某一種疾病。”白蕊表示,做出來一個成果,好像是在創造“知識”。“現在團隊做的成果已經寫進教科書里了,也許會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全新的思路,這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面對記者“科研中,努力、天賦和運氣,哪個更重要”的提問時,白蕊選擇了前者。
“依靠努力才能走得長遠。”白蕊稱,實驗室里,自己見過很多聰明和有運氣的人,但是都不可持續。因為科研每天都在面對失敗,如果沒有努力和堅持,很容易就被打敗。
“要做就做世界難題”
時間拉回到2013年,武漢大學的大三學生白蕊,對自己所選擇的生物專業產生迷茫。恰逢中國院士施一公到訪武大辦學術講座,兩人因此結緣。
演講時施一公的科研熱情,以及課題前沿性擊中了觀眾席的白蕊。“瞬間就感覺自己打了雞血。”白蕊笑稱。在那之后,白蕊堅定了進入施一公實驗室讀博的念頭。
經歷夏令營保研面試失敗后,白蕊在大四的保研面試中再次報考了施老師團隊,憑借專業課成績第一推免直博清華大學,進入了施一公課題組。
剛入學清華,施一公就安排白蕊挑戰復雜的剪切體課題。由于形態多變、成分復雜,剪接體的結構解析一直被公認為世界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重大難題。白蕊坦言,最初面對這個課題,是有些發怵的。
在一次組會上,施一公鼓勵白蕊等組員,“我們清華人要做就做世界難題,如果我們都沒有勇氣去做的話,還指望誰?”這段話對白蕊產生了深刻影響——先有勇氣挑戰,然后再有投入和付出來決定。抱著這一信念,白蕊真正走向了科研之路。
2019年,白蕊提前從清華畢業,跟隨導師施一公來到西湖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的方向為剪接體與RNA剪接的分子機理;2020年,她參與并主導完成全球唯一覆蓋完整RNA循環的系列成果,首次揭示了剪接體重塑的分子機理,并加速了相關靶向抗癌藥物和罕見病藥物的研發。
白蕊將自己的工作形容為“遺傳性的剪輯師”。“好像是電影素材是不一樣的片段,最后拼接而成一個完整的電影,人的基因也是這樣,它是不連續的、片段式的,需要把它們進行重新的拼接。”白蕊告訴九派財經。
白蕊進一步介紹稱,將不同的片段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就能形成不同的編碼序列,最后產生不同的蛋白質來執行不同的生命活動。可以說,RNA剪切對基礎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命過程、生物學過程。
另一方面,剪切體和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如果能弄清楚其機理,進而從分子層面看致病機理,就可以設計藥物或者療法,達到治療的目的。
眾所周知,遺傳病和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元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類35%的遺傳病,以及幾乎所有類型的癌癥的發生,都與剪接體直接相關。回顧相關研究,RNA剪接已被證明可以對癌癥等疾病的治療發揮作用。
與世界競爭,成功需要“執拗”
科研探索之路曲折且殘酷,除了經常性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外,科研人員還要面對來自強大的對手競爭。
白蕊告訴九派財經,目前,世界上從事課題研究的科研小組共有四個,分布在中國、英國、德國和美國,國際競爭非常激烈。
在此之前,基礎科研的搶發時有發生,一旦成果被搶先發表,意味著付出可能要變得一文不值。因此,白蕊需要與時間賽跑。
2017年夏天,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率先發表了與白蕊團隊同一方向的研究成果。噩耗傳來時,白蕊還低頭做著實驗,宛如當頭一棒。
“當時直接攤在實驗臺旁邊,沒有心思做下去了。”白蕊告訴九派財經,其實英國公布的研究結果,自己當時已經做出來了,但因為想把它做的更完美,錯過了發表時機。
作為內蒙古的娃兒,白蕊骨子里執拗性子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你在這兒贏,我就一定要贏你。”白蕊自我評價道,“在某些自己認定的事情上,我會非常的堅持,甚至整個團隊的意見,也不是完全都采納。”就連導師施一公對白蕊的評價都是執拗。
也正是因為這種執拗,讓白蕊在面對挫折時擁有強大的心理韌性。僅僅花了兩天時間平復心情,白蕊繼續投入實驗。三個月后,團隊獲得了一個更重要的實驗成果。“其實后面會發現,基礎研究都是為未來在做鋪墊。”白蕊告訴九派財經。
在總結團隊能夠在激烈競爭中勝利的原因時,白蕊還表示,長期的專注和投入是重要的。
如今,實驗室和住宿兩點一線已經成為白蕊的常態,一天24小時里有大半時間泡在實驗室里。“科研和生活我已經分不太開,吃飯、走路、睡覺都在想自己的課題,也很享受靈機一現的時刻,比如吃飯突然想到某個靈感。”白蕊說。
其次,白蕊還提及了團隊帶來的幫助。“生化積累很重要,這需要大量的經驗與投入,與團隊協作也是分不開的。這方面我們是有優勢的。”白蕊說。
本土培養的女性科學家
由于沒有海外留學、科研的經歷,很多人在介紹白蕊時,會談到她是完全由“本土培養”的科學家。對此,白蕊稱,從大一剛入學就沒決定要出國。
“關鍵是看你想做什么,出過國也可能做得一般,但如果本土做出的東西,被大家認可,被世界認可,走在前列同樣值得驕傲。所以,大家要有這樣的信心,國外不一定做得更好。”白蕊稱。目前國內的生物學方向逐漸變得越來越好,部分技術已經能和外國媲美甚至更勝一籌。
此外,作為2022達摩院青橙獎名單的4名女性之一,在11月3日的媒體群訪中,白蕊也回應了外界對女科學家處境爭議。
白蕊稱,并未感受到女性在科研方面的劣勢。“在我讀博包括做博后期間,實驗室做得很優秀的都是一些師姐或者女生,我覺得沒有區別,業內歧視真沒有,而且做得好的真的都是女性。”
對于未來的攻堅方向,白蕊表示,現在做的仍然是比較基礎的研究,但在研究成果中看到了高頻癌癥突變點位如何影響剪接體,針對這些位點可以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小分子藥物、或是新型療法,使整個機器重新進入正常運作的狀態,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原理上是這樣的,但從0到1是非常難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造福于患者可能還需要5到10年的研究。”白蕊表示。
九派財經記者 郭梓昊 實習記者 潘慨勤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