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汪昌蓮
日前,自然科學學術界再起波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爆出46起學術不端行為,涉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2名學者。屢禁不止的學術不端事件,引發社會關注。
“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于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對從事科研、教學等職業的人來說,職稱與工資、福利待遇等密切掛鉤。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職稱評定有“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為此,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小道,滋生出種種亂象。
教學成果短期內無法出數字政績,往往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學術GDP“唱主角”,申請多少項目,發表多少論文,獲得多少經費等,成為考核的主要指標。有的青年教師,雖然獲得“名師”等稱號,但因工作經歷短、發表論文少,而在講師、副教授評定中落榜。以至于,越來越多的教師變成科研的“打工仔”,越來越脫離教師教學的本質,也脫離了大學育人的本質。更為嚴重的是,量化的數字指標所帶來的焦慮,使一些教師冒險在學術上造假,惡化了高等教育的生態環境。
種種亂象,倒逼職稱評定品端為先。德才兼備是理想的晉升標準,且“德”應在“才”之先。“君子不器”,為師者不必是“學術專家”,但必須厚德載物,授業解惑。高校去行政化已成為教育改革方向的當下,只有讓教學的歸教學,科研的歸科研,行政的歸行政,才能讓教師回歸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并重的本位。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