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多度,人在外面站十分鐘,會被凍得僵硬。
(相關資料圖)
一個穿著綠色大衣的“雪人”肩上扛著包裹,在沒過膝蓋的大雪中向前走著。他步履急促,手被凍得紅彤彤的,衣服的下擺結了一層厚厚的霜。
他是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郵政支局的郵遞員王秀瓏,也是北極村唯一的一個投遞員。
北極村是祖國最北的邊陲小鎮,地處黑龍江上游南岸,歷史最低氣溫零下52.3℃,全年無霜期僅為86天。北極村郵政支局也是中國最北的郵局,服務面積為187.6平方公里。
王秀瓏今年40歲,這是他從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專畢業后干的第一份工作,一干就是18年。前來采訪的記者跟著他送了一圈快遞,被他落在身后一路追不上。回到郵局,被凍得緩不過來。
但王秀瓏覺得,不冷也不累。冬天,他每天的步數都在兩萬六七千步左右,他覺得自己干習慣了,要是不走還有點不得勁。
家人偶有埋怨他工作時間太久,不著家。孩子上到初二,他從未參加過家長會,大到出門旅游,小到每天寫作業,他一直沒有時間陪著孩子。但他沒想過走,他想在這里“干到郵局不用我了為止”。
王秀瓏在送快遞的路上。
【1】一年365天沒有休息,每天都像是周一
我是北極村郵政支局的郵遞員王秀瓏,也是北極村唯一的一個投遞員。
我的工作一年365天都沒有休息,每天都像是周一一樣。孩子家長會我從來沒去過,熟人的紅白喜事啥的,我基本上不參加,只隨禮。
吃飯也不規律。中午車到得晚的話,我12點準時回家,吃完飯1點回來接車。如果來得早的話,11點半左右來,我得都整完,整到幾點,幾點再回家吃飯。
郵局外頭有一個投信的信箱,我必須12點準時打開。不是旅游季節的時候,打開里面也沒有東西,就是空的,但12點前后不許超過一分鐘,我必須開,這是我們的規定。
除了送貨,我現在還要做營業。我上午弄郵包,下午送包裹。我干熟練了,自己能干過來,每天上午7點半到崗,把前一天收集的包裹趕緊郵,郵到10點多封車放在那兒,等車來取。取完之后,下午我拆袋子,把下午件送出去,啥也不耽誤。我從來不壓件,每天都去送,一天一利索。
現在疫情,我們還加一個工序,每一個郵件,必須六面消殺,上下左右必須消毒消到位,手拿著一點一點消。我們必須做三消,車到了給車消毒,袋子消毒,郵件消毒。
我兒子今年14歲,上初二。工作忙,一直沒怎么陪過他。孩子總說,你陪我出去玩唄,我說沒時間。孩子說,上我二姨那兒唄,出去旅個游唄,我總說沒時間,你跟你媽去。
我們工作得講效率,郵車每天都到,風雨無阻,它到你就得干。
家里人肯定有怨言,但也就是叨咕兩句,也沒說不讓你干了。這幾年把地征收之后,家里沒有地了,老人有退休金了,埋怨也少了點。家里原來有地,我天天在外面上班,家里地里幫不了忙。
不只是我,我們單位都這樣。我們最忙的時候,有一個女同事,她說兩三個月沒看著她姑娘了。我們是早上6點鐘上班,那時候孩子沒起來呢,吃飯都在單位吃。等到下班了,都晚上10來點鐘,孩子睡覺了,你上哪看去。
【2】冬天下雪靠走路送貨,衣服都濕透
我走的范圍內,最遠的一個大概是6公里多點兒,有3個酒店。
夏天我騎摩托車送貨,冬天地上都是雪,就得走著送了。這邊冬天是十月末到來年五一,八個月時間。冬天最遠的那邊單位也都放假了,我走得最遠的就是南邊的連隊和哨所,來回一趟8公里左右,大概一個半小時我就能走回來。
我們漠河冬天最冷的時候零下四五十度,但在外邊走其實不像想象那么冷,我們在外頭經常四五個小時跟玩似的。但是不能光站著,站十分鐘人就得凍硬了,得走起來。我每次走都沒啥感覺,走起來就熱了,渾身冒汗。
冬天我平時里面也就穿一個小毛衫,外面就是一個單位發的大衣,羽絨服都不穿。走快了之后,有時候后邊都濕透了,因為這衣服它有防水那種面料,出汗不往外排,經常下擺結一層霜。走快了,衣服后面也都結一層霜。
但我也習慣了。上次有兩個電視臺的小伙子來采訪,跟著我走了一圈,給那倆小子走得最遠的了,他們的話筒線都給凍斷了。回來之后都走不動了,腳給凍木了,坐我們單位緩了半天才走的。
我保暖的秘訣就是冬天時候,腿必須做好保暖。你上身可以穿的是單衣,這下身必須穿厚的,千萬不要下身著涼。我一到冬天就套上自己做的棉褲,從來不穿皮鞋,只穿那個雪地靴,這么多年我也沒落下什么病。
我們郵局是圣誕主題的,我們過節的時候會穿那種節日的服裝,他們有的人就管我叫圣誕老人,一去送貨說“圣誕老人來了”。現在不興過圣誕了,圣誕的東西基本上已經撤得差不多了,就門口的牌子上“圣誕郵局”還沒撤。
送貨的王秀瓏
【3】村莊老齡化嚴重,四十歲算年輕人
現在北極村大概房子得有六七百戶,但是人沒多少,有挺多是一家有兩三個房子,人口合計應該不到兩千人。
這地方現在老齡化相當嚴重,基本上家家都是老人。像我們這歲數可能在這,再小一點的,都考公務員都考出去了,哪有幾個在這待著的,基本沒有。有點能耐的,都走了。就像我畢業的時候,我們初中四十多個學生,現在留下來十個都沒有。
我這歲數在我們這真算年輕了,再往上的都是50歲開外的,六七十歲老頭老太太,40歲以下都少。
我們畢業還是分配工作的時候,當時領導給開了一張紙條,用鉛筆寫在一個小學生田字格上了,跟開玩笑似的。去了也挺費勁的,我脾氣上來了,當時說我不干了,行嗎?就把那紙條給撕了,正趕上那時郵局招人我就留郵局了。
后來2011年的時候又有一次分配工作的機會。但那時候我已經在郵局干六七年了,所有東西都順手了,換個新工作,啥都不習慣。干時間久了有感情,一合計我也就沒去。干到現在,都已經18年了。
這個活兒年輕人也不愛干。我們各局投遞員全是老家伙,沒有年輕人,都是干了十幾二十年的。我們都干熟了,打比方說送了個件壞了,我們就跟人家好好談唄,年輕人一說,可能一撂臉子,沒兩句給你吵起來了。
我在這干這么多年,跟村民吵吵起來的事從來沒發生過。發生投訴的也都不是村民,是寄件方,村民咱長期打交道的,都認識。這么多年,一個村民投訴我的情況都沒發生過。
我們這邊人老淳樸了。有時候我一說送件,人說你別來,到時候你給我打電話,我自己去取。他們都這么說,我說沒事兒,車能跑,趕緊給送去,都說你別來了,人家還說,你給我打電話就行,我去取去唄。村民老淳樸了。
今天我拿上一個快遞到一個村民家門口,不小心壓了一下子,壓壞了兩個。我說你看要不要,不要給你退回去,或者多少錢我賠你。人家還說,就拉倒吧,壓壞扔了就完了,不用賠。
我最開始干的時候,那會兒北極村的郵件一星期才來三回,每周一三五,來一回才十個二十個的。那時候件兒到了,用戶知道了比咱都快。都是家人給郵的包,郵出來就打電話告訴了,你注意點可能快到了。那時候網絡還不發達,天天都有人來問,我的件兒到了沒有。
現在這快遞發達了,不少是我一送包,人家說,我沒買東西呀。我說這是你嗎,他說,是呀。一拆開包說,哎呀我知道是啥了。
【4】陪游客寫明信片到凌晨,大老遠來了不能留遺憾
北極村2015、2016年左右,旅游發展起來之后,網購可多了,當時就郵政一家,工作量一下大了不少。現在是中通、韻達、申通各種快遞全進來了。
雙十一倒還好,我們是游客越多郵件越多。北極村是個旅游城市,游客多了,人家買的東西就多。比如說,酒店用品,各種易損用品。
尤其是每年的夏至節,是我們郵局最忙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早上起來睜開眼就上班,一直到晚上凌晨一兩點鐘才下班。我們郵局干活兒沒有點兒,有時候游客白天去逛景點,晚上九十點來了,寫明信片寫一兩個小時到凌晨,我們都得陪著,不能攆客。人家大老遠來了,不能讓人家留遺憾。
這活兒談不上什么辛苦,我都習慣了。干習慣了,郵件多少對我來說其實沒太大影響,只不過就是一個忙點,一個稍稍閑一點。今天我忙,那這一趟就得趕緊跑,閑了就能慢點兒,合算下來時間其實差不多,都能跑完。
對我來說,這種工作強度不算太大,這個狀態你慢慢習慣就好了,不干還不得勁呢。
我們郵局總共有八個人,各有各的崗位,各司其職。送郵件這東西得熟手來弄。
我三月份的時候眼睛有病,出去看病了兩個月,一下不干了還真挺不適應的。我這個活兒三個新人輪班倒,干的還不是那么利索。有不少東西,比如客戶的名字、聯系方式,都在我的手機里頭,新上手的不知道。
從2004年進入郵局工作到現在,我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干了18年了。我想著,就在這干到退休,干到郵局不用我為止。
九派新聞記者 王怡然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