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羅明珍手拿鐵鍬,一邊翻曬剛收的5000多斤中稻,一邊幽默地說:“這些谷子,都是鳥兒吃剩的。”
羅明珍在翻曬剛收獲的中稻。記者李子云 攝
(資料圖片)
今年49歲的羅明珍,是江夏區上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涉湖村羅家塆人,外嫁到安徽省碭山縣。為照顧年老體弱的父母,2008年,她征得丈夫同意后,舉家遷回娘家。她接手父母的14.36畝責任田,一半種水稻,一半種蓮子。
2013年,上涉湖濕地升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這片田被劃為實驗區。2018年,安山國家濕地公園建成開放。與該園接壤的這片田,又成了國家重要濕地的“鄰居”。
上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的農田。記者李子云 攝
近幾年,羅明珍一邊種田,一邊照顧父母和讀初中的女兒。同時幫堂弟照看40畝紫薇苗圃,捎帶養數百只雞鴨。一年毛收入五六萬元,加上丈夫打工收入,一家人日子過得不賴。
羅明珍看管的紫薇苗圃。龔建國 攝
對羅明珍來說,種田辛苦不算啥,最怕鳥兒吃莊稼。兩塊濕地棲息的鳥類不下3萬只,稻谷成熟時節,麻雀、八哥等各種鳥,成群結隊飛來啄食。田中安置了嚇鳥的稻草人,它們視而不見。
以前,羅明珍和鄉親們很討厭這些鳥,總想把它們趕走。時間一長,她慢慢想開了:這是自己的家,也是它們的家。
羅明珍能“想開”,主要原因是政府每年都發生態補償費。以前每畝補15元,現在補25元?!板X雖然不多,但能感受到政府的關懷?!?/p>
還有,家鄉生態變好了,80多歲的父母每天心情愉快。有一次,父親跟別人說:“環境好,鳥兒多,我能多活幾年?!?/p>
羅明珍坦言,現在種田,種早稻損失最重。因為種的人少,誰種鳥就吃誰的。中稻種的人多,鳥分散吃,她家損失就小多了。
她習慣了每年種兩畝早稻,這兩三年鳥多了,吃得很厲害,基本是鳥吃一半,人吃一半。但她打算繼續種下去,“它們想吃就吃吧,就當我請鳥兒‘吃飯’了?!?/p>
18日,羅明珍指著一塊收割后留有長長稻茬的早稻田說:“過一段時間長出新谷子,過冬的鳥兒就可以吃了。”
2014年,武漢在全國率先實施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全覆蓋”。市、區財政每年拿出資金,對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受損農戶,分類、分級進行生態補償。
上涉湖濕地風光。記者明眺生 攝
補償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事種植、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遭受鳥類等野生動物取食而造成的經濟損失;二是為了保護濕地及野生動物,而減少種植或養殖強度所造成的損失。
“這個保護濕地的普惠制度,在當時是一大創舉。”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
(長江日報記者明眺生 彭毓穎 通訊員趙銀斐)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20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