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篾、分絲、勻絲……經過幾道工序,一根竹片在竹編技師的手中變成了纖細的竹絲。從2016年起,25歲的劉霞冰便回到老家廣西靈山縣平南鎮,整日與竹編技藝打交道。
當地習慣在山嶺坡地、渠邊河岸、房前屋后等閑置地種易生長的粉單竹,每戶人家基本都會竹器編織,所編織的籮筐、簸箕、提籃等生產工具,制作精細、美觀耐用。
(資料圖片)
父親劉家盛主要負責生產,劉霞冰幫著銷售產品,跟著學習竹編工藝,算是第五代傳承。開網店、做零售、研發新品,時光一晃6年,家人原本覺得辛苦又賺不到錢的手藝,在劉霞冰的守護下又重新煥發光彩。
竹編貓窩。圖丨受訪者提供
提到網紅產品“竹編貓窩”時,劉霞冰稱,這是網友給她出的好主意,并為她打開了竹編技藝的新思路——用竹編手藝來制作寵物用品。
九派新聞注意到,在網店“劉家人竹編”的展示頁,單雙層貓窩、貓屋貓包、狗窩、兔子窩、倉鼠窩、鳥窩、竹編拉桿箱一應俱全,劉霞冰調侃,“現在倉庫里住滿了各種窩,然而你們是否還能想起,我們家某個角落里的菜籃、水果籃。”
【1】重拾沒落的竹編手藝
靈山縣平南鎮有近千人全年從事著竹編生產,有著龐大的傳承隊伍。劉霞冰的父親就是村里的老篾匠,七八歲就開始學竹編,1986年其憑借10年的竹編經驗,創辦了一家竹編制品廠,竹編產品基本為外貿出口。
“從我記事起,家里人就是從事竹編行業,我七大姨八大姑、伯父叔叔舅舅等都有幾十年篾匠經驗。以前在農村很少有零花錢的,父親辦廠做竹編,家庭經濟條件尚可,我們每天都有零花錢用。”劉霞冰回憶,她從小耳濡目染,也夢想成為父親那樣出色的工匠。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容器的選擇變豐富,竹編制品系手工編制,成本更高,逐漸被更多價格低廉的容器取代。彼時,很多手藝人覺得竹編很辛苦賺不到錢,紛紛轉行或去城市工作。
2016年春節,父親告訴劉霞冰,因訂單減少,家里打算不做這一個手藝了。她不甘心,想了很久,決定舍棄自己處于上升期的工作,幫著父親把竹編手藝做好。
受竹編原材料如劈蔑和劈絲等加工的限制,一般能從事精細編織的都需具備一定的從業年限,才能掌握竹編工藝,人員年齡上基本在四十歲以上。
父母擔憂女兒辛苦忙活一場,也不掙錢,他們更希望子女外出去創造一片新天地。
“我當時在廣州做服裝店店長,后面我就嘗試著把家里的竹制品掛到網上,也開一個網店。”劉霞冰的性格向來獨立,她沒跟家人交流辭職的事,等接到第一筆網絡訂單時,父母才領悟到自己阻擋不了女兒的決定。
【2】開網店打開銷路
訂單量減少,那就要重新找銷路。熟悉網購的劉霞冰,開店后立刻找到一批經銷商,順利的做起了網購批發生意。可當對方下單后,她又有新的擔憂,“我們附近的幾個村,有很多師傅以前都做這個手藝,但是他們已經很生疏了,有些甚至沒有做過這些款式了。”
靈山竹編工藝涉及選竹、砍竹、去青、破篾(絲)、過劍門六個過程十幾道工藝,編織方法一般有起一編、落二編、壓一、壓二、壓三、串底、二繞加經、三繞鎖口等方法,在編織過程中通常會用到其中一種或多種手法并用。劉霞冰坦言,這份技藝不好學,村里大多數年輕人,包括她的姐姐弟弟妹妹們都不會。對自己而言,最難的地方是開篾,學習一套新的編法,快則幾小時,慢則一兩天。
為解決首要面臨的生產問題,父親多年積累的人脈資源派上了用場。他們逐個聯系竹編師傅,大家一起重拾手藝,練習著編出產品來。好在很多師傅跟她父親是非常好的老朋友,都愿意過來幫忙。
隨著一批貨順利成交,網店生意也算步入正軌。后續訂單不斷,也讓她意識到,生產問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解決。
“因為都是手工的話,有一些數量很大的訂單,長達一兩年的時間都還在生產,所以最關鍵的是要培養我們的師傅去做這個東西,有的手藝人已經外出打工了,我父親會把他們叫回來做。”劉霞冰介紹。
其采取的“工廠+村民”的生產形式,依靠附近村民的龐大編織能力從事生產。為讓靈山竹編技藝得到傳揚,2017年劉霞冰聯系政府相關部門了解竹編產品,嘗試為竹編技藝做宣傳。
2018年,靈山竹編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于親自參與產品制作,每天進村培訓學徒技藝,劉家盛先后入選2017年“欽州工匠”和2018年“靈山工匠”。
【3】意外轉型做寵物用品
最開始,網店只售賣水果籃、菜籃等傳統的編織用品。在一次直播中,有網友指出她身后露出一個角的簸箕,說這個產品適合做貓窩。這條評論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許,之后劉霞冰每次開直播,都會被網友催問“有沒有貓窩?”
問的人多了,還有人給了不少設計意見,比如可以加個架子,做成雙層貓窩。直播到半夜還沒結束,她只好答應網友的意見,試著做一個看看。
第二天,劉霞冰跟父親交流了一下,家人都沒見過貓睡在籃子,也沒想到寵物市場有如此大的魅力。在網友的催促下,他們一起找師傅研究貓窩的造型,在直播間展示第一件樣品后,就有一兩百人下單。
網友給出好評,竹編的貓窩是天然制品,原生態的味道貓咪很喜歡,夏天用更涼快,還適合磨爪子。
漸漸地,她原本普通的竹編網店被更多人關注到,銷量最好的貓窩售價從70到200元不等,店也成了做竹編貓窩的網紅店,購買貓窩即贈貓薄荷和小墊子。
對于消費者反復反映的貓窩存在毛刺多的問題,劉霞冰稱,注意到相關意見后他們在發貨前用火再把容器烤一遍,因效果不好,她又請了幾個阿姨和她一根一根去拔,拔干凈一個貓窩就需要三四十分鐘。
為向網友證明改進,她常常在直播間拔毛刺,讓網友看到手藝人埋頭苦干的畫面。有人看后不理解,說她售價貴,劉霞冰看后覺得心酸無力。好在,更多人通過行動支持傳統手藝,替他們加油,“這是我心里覺得最欣慰的。”
【4】將來為大學生提供培訓或研學方面的幫助
目前,給劉霞冰一家加工竹編手藝的村民達到上千人,他們每個月收入一千五到三五千不等。村子里慢慢又有了往日的熱鬧。鄉親們忙完田地里的農活或送完孩子上學,就三五人聚集在一起編織竹編、聊家常,小孩在旁邊看著長輩編織,跟著一起鼓搗。
靈山縣平南鎮的竹編已做出了名氣,不少年輕人留言稱想來學習竹編技藝。劉霞冰說,很多大學生對這一個傳統文化保有關注,今后公司規模化經營后,他們也會朝著大家期望的方向努力,為大學生提供培訓或研學方面的幫助。
父親劉家盛則表示,希望能夠有年輕人慢慢來學,“要不然等我們老了,后面就沒有人做竹編了。”
劉霞冰(左一)與父親劉家盛合影。圖丨受訪者提供
劉霞冰告訴九派新聞,她家店鋪最高月售額達到50多萬元。自從被網友催著制作竹編貓窩走紅后,她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既要做好銷售服務,又要做好產能保障,拍短視頻時也會經常忙不過來,目前總經理、網店客服都是她自己在做。
劉霞冰覺得,這一過程離不開父母的扶持,“尤其在生產技術方面,他跟母親非常幫助我。”她原本打算將竹編做成自己的事業,讓父母停下自己手上的工作,放心地去享福,結果在技術方面一直離不開父母,“這幾年我也讓他們很辛苦,我從來沒有付給過他們工資,我對他們是最愧疚的。”
劉霞冰(左一)與父親劉家盛在干活。圖丨受訪者提供
社交主頁上,劉霞冰這樣介紹自己:“一名有幸被網友們調侃成功將貓窩狗窩等寵物產品上線的農村篾匠,父輩祖輩都是以竹編為生,從小接觸竹編手藝,對傳統竹編有著濃厚的興趣。”
她告訴九派新聞,以后竹編創新還沒有方向,但是思考消費者的需求準沒有錯,邊做邊去想新產品,抓住“貓窩”的機遇,希望大家一起為傳統竹編開發出更豐富的用途。
九派新聞記者 肖潔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