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羅志華 作者系醫生
據報道,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廖正銀回老家探親時,給鄉親們免費看片提診療建議的視頻被傳至網絡,引發廣泛關注和點贊。視頻中,廖正銀身著便裝,認真地看著一張CT片,周圍還有好幾位鄉親手里提著影像片等待問診。視頻拍攝者朱女士介紹,鄉親們去華西醫院掛專家號比較困難,每次逢年過節,廖正銀回家后,許多鄉親就會直接到他家里去,請他幫忙看片。
廖正銀回老家給鄉親們免費看診/圖源:視頻截圖
廖正銀借國慶長假回鄉之機,為鄉親看病并廣受歡迎,是其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體現,但這件事本身也暴露出基層醫療的一些短板。當前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的樓越建越漂亮,醫療設備也越來越好,但人才緊缺或結構性斷層等難題得不到化解。辦公場所、檢查設備只要花錢就能建好和買回,但人才決非花錢就能引進,其結果是,檢查設備調試好了,卻沒有人會使用;檢查做出來了,卻沒有醫生懂解讀、或因解讀容易出錯而得不到患者的信任。以至于拿著基層做的CT片等影像資料找大醫院醫生看片,已經成為常見現象。
假期結束,廖正銀終將返程。因此,化解這道難題,不能寄望于專家臨時回鄉。提高基層人才待遇、在職稱評定等方面出臺更多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基層;通過定向培養和在職進修、輪訓等方式,讓更多基層醫療人才有機會變成“本土專家”。只有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基層醫療人才荒,方能盡快得到化解。
其實,立足現有條件,基層也可擁有更多“不返程的專家”。比如,醫聯體是大小醫療機構之間的緊密聯合體,在醫聯體內,大醫院的專家有義務定期下沉基層,將高端診療“送醫到家”。此外,“基層經歷”成為許多大醫院評定職稱的必備條件,醫師多點執業,也是醫改大力倡導的一項強基層舉措,專家下基層,已經形成多層面的驅動力。這些向下輸送醫療技術的渠道,應該得到進一步疏通。
放眼未來,還可通過信息化手段,讓專家“常駐基層”。由先進的機械臂、靈敏的傳感器、強大的控制系統、便捷的網絡傳輸等組成的遠程超聲平臺,可讓專家隔空為基層患者做超聲檢查。將來CT、磁共振等影像設備也應該如此,實現專家隔空為患者做檢查和看片。此外“5G遠程手術”已越來越普及,醫生相隔千里遙控手術甚至無延時遠程操作已變成現實,這些技術若得到普及,廖正銀不必返鄉,就能為患者看片,甚至隔空做精細程度很高的手術。
知易行難,是辦法雖多、但基層醫療人才仍然奇缺的重要原因。當務之急,是將強化基層人才隊伍的工作常態化、務實化。還應借鄉村振興之機,在基層大力推進醫療新基建,使基層醫療機構均能熟練掌握信息化手段,且有更多遠程超聲平臺等信息化設備可供選用。若如此,不管專家是否回鄉,基層患者也能通過多種渠道,快捷地獲得專家的高質量診療。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