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激情在线_人人干日日干_365porn_在线一区视频_国产高清在线观看_91插插插影院

天天看熱訊:“中國最后一位女酋長”去世,再訪鄂溫克馴鹿部落:年輕人上山養鹿,但仍可以走出森林

時間:2022-10-08 17:55:16 來源: 九派新聞



(相關資料圖)

2022年8月20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寧靜偏遠的敖魯古雅出了一條新聞:百歲老人瑪利亞·索去世了。她是矛盾文學獎獲獎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主人公原型,被譽為“中國最后的女酋長”,一生與森林和馴鹿為伴,守護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使鹿鄂溫克。這個部落是鄂溫克族最遠、最神秘的一個支系。17世紀中葉,他們從貝加爾湖流域一帶,游獵遷徙至額爾古納河流域,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大興安嶺密林的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50℃,在這種自然條件下,使鹿鄂溫克人依靠牧養馴鹿和傳統狩獵業,過著自給自足的山林生活,吃獸肉、穿獸皮,形成他們獨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2003年,使鹿鄂溫克部落集體搬遷,來到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根河市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在此之前,族人們住撮羅子(由樹皮等制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帳篷、平房,打列巴(列巴是一種類似面包的主食,水分極少,便于保存),在森林里放養馴鹿。搬遷后,上繳獵槍,無法打獵為生,族人們做了環衛工人、馴鹿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或是外出打工。大量馴鹿因生活環境驟變、盜獵等原因死去,一度僅剩600只。作為使鹿鄂溫克部落最后一任女酋長,瑪利亞·索去世前的最后一個愿望,是讓族人返回森林。而搬遷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一群鄂溫克小伙正在重回森林,以新一代人的方式,延續著馴鹿民族的文化。

瑪利亞·索 圖/顧桃01 養馴鹿的人飛機落地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后,從海拉爾客運站去往根河市,最早的大巴車在早上7:30出發,車程為三個半小時。距根河市三公里外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現在是鄂溫克族一個分支部落的聚居地。皮卡車駛離根河市區,從國道轉山路,一直駛向原始森林深處。手機沒有信號了。28歲的鄂溫克小伙巴圖坐在副駕上,笑著跟發小說,“我要告別這條道兒了。”這是2022年9月27日,上午十點半。這天是巴圖搬馴鹿點的日子。“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敖魯古雅,則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巴圖所在的雅庫特部落,是我國唯一放養馴鹿的使鹿部落民族,又稱“使鹿鄂溫克”。300多年前,使鹿鄂溫克游獵遷徙至額爾古納河流域,此后一直在大興安嶺密林中,靠狩獵和放養馴鹿為生。據記載,1965年,使鹿鄂溫克獵民從內蒙古奇乾鄉,搬遷至滿歸鎮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以下簡稱敖鄉)。1974年4月,敖鄉搬遷到滿歸以北17公里。直到2003年8月,敖鄉響應國家號召,放下獵槍走出大山,整體搬遷至根河定居點。敖鄉人視馴鹿為寶貝。馴鹿曾是他們行走森林的唯一交通工具。在鄂溫克族信仰的薩滿教里,鹿是人神溝通的中介。搬遷后,部分居民選擇回到森林,繼續放養馴鹿,在閑暇時再回到山下的定居點生活。今年是巴圖上山養鹿的第9年,他和四叔在金河鎮附近的山上養了二十多頭馴鹿。馴鹿以苔蘚為食,但目前的鹿點附近沒有足夠的苔蘚支撐鹿群過冬,他要在冬天到來前,把馴鹿搬到另一處鹿點。和巴圖一起上山的,還有發小范磊和何磊,他們每人也有二十多頭馴鹿。成年馴鹿的體重能達到三百多斤,僅靠巴圖和四叔很難把二十多頭鹿趕上車。于是,搬鹿點的前一晚,巴圖請發小們吃了一頓烤肉,這是敖鄉男人們的規矩:只要一頓飯,兄弟間有活一起干。沿山路繼續行駛約20分鐘后,皮卡車停在一個五米見方的迷彩帆布帳篷旁,這便是此行的終點了。帳篷往西,用鐵絲網圍出了約二十平米的鹿舍。帳篷外堆著三個白色膠罐。森林里用水,只能用膠罐去附近的溪流中抬回。夏天抬水,冬天抬冰。

巴圖原來的鹿點,太陽能是森林中重要的電源。 圖/九派新聞記者 陳冬艷 馴鹿和負責看守鹿點的四叔都不在,巴圖摸了一下院子里的水杯,溫的,他由此判斷,四叔沒有走遠。九月底的白天變得越來越短,到了四點多,森林里的夜幕就會降下來。到達時已是下午一點,巴圖要在天黑之前把鹿找回來,裝車運走。他沒顧上喝水,拎起帳篷邊上的鐵桶向山路的南端走去。在寂靜的森林中,聲音是最好的傳播媒介。巴圖邊走邊將雙手比作喇叭狀,大喊著“喙喙喙喙喙”(擬聲),并不時敲響鐵桶。聲音穿過白樺林,在寂靜的山林里回蕩。這是馴鹿人呼叫馴鹿的方式。重復了四五次后,巴圖用雙手豎起耳朵,探聽是否有鹿鈴聲,“要是(馴鹿)離得近,聽到聲兒就得回來”,巴圖說。但這一次,鹿走得似乎有些遠。向南走了一百多米無果后,巴圖又調頭向北走去,重復著之前的動作。山路中間還橫著一些樹干和草枝,不熟悉地形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到。巴圖的步子卻邁得很大,不到一分鐘,他便拐進樹林間,消失在視線里了。02 下山在巴圖這一代回到森林之前,父輩們也曾在上山和下山之間徘徊。紀錄片導演顧桃駐大興安嶺拍攝多年,長期追蹤記錄鄂溫克族的故事,拍攝了著名的“鄂溫克三部曲”。他始終記得初到敖鄉的場景,那是2002年春節,鄂溫克人在屋子里載歌載舞、喝酒聊天。酒過三巡后,不知是誰提起了次年的生態移民,人要下山,鹿也要下山。歡快的節慶氛圍消失了,“一種巨大的悲傷慢慢籠罩過來,從木刻楞(定居點內的俄式木屋)、從煙囪、從窗戶和門的間隙鉆進來。”一幅神奇的景象出現了,顧桃的右手邊,人們盤著腿,拿著茶缸喝酒,談論著下山后的生活。而左手邊的客廳里,兩只即將退役的獵犬在交配。屋外是撲鼻的冷空氣和無邊的暗色森林,人類的悲歡與動物的欲望交織在一起。顧桃從沒見過這樣的畫面。他感覺,相機的定格已經不夠用了,無法捕捉這種復雜的情緒和氛圍。他想要拍片子記錄下來。根河市志(1996-2005)記載,2003年8月10日,敖鄉生態移民開始搬遷。第一批鄂溫克獵民11戶37人,260頭馴鹿乘坐12輛東風加長車,早晨8點從內蒙古滿歸鎮出發,一路浩浩蕩蕩。下午4點,車隊冒著蒙蒙細雨到達新鄉址——根河市郊三車間(下文稱“新敖鄉”)。一時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兩支老年秧歌隊載歌載舞……搬遷后,市委、市政府發動市直部門,對 62 戶獵民實施“一對一”幫扶,將這些獵民按各個檔次全部納入了低保。其中,最低可領取低保金 90元,最高領取低保金104 元。李家雅(化名)是嫁到老敖鄉的漢族人,他們家是最后搬到山下的——搬家前,丈夫和族人打獵去了。丈夫是打獵好手,家里至今懸掛著六只鹿頭,兩只來自犴達罕(別名駝鹿)。這是興安嶺里體積最大的動物,也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鹿科動物。它的角如手掌般打開、鼻子像厚重的面包,獵取不易。那是最后的打獵了,此后槍支上繳,獵人不獵。生活的改變是全方面的。新敖鄉離根河市區僅三公里,買東西方便。可問題在于,他們過去根本不需要購物,“森林里什么都有”,李家雅這么說,瑪利亞·索也曾這么說。李家雅記得清楚,老敖鄉的房子旁就是森林,林子里有野雞、灰鼠,河里有魚。男人外出打獵,她挎個小籃子到森林里采集,有時候是蘑菇,有時候是藍莓。有一次,她看到樺樹外圍自然生長了一圈蘑菇,比人為種植的還要好,她驚喜極了。山下處處需要花錢。無法打獵,李家雅和無所事事的獵人丈夫成日大眼瞪小眼。丈夫開始酗酒,連喝好幾天。這可不行,李家雅想,“不能靠低保活啊”。聽說外地可以打工掙錢,一年后,夫妻倆去往青島,在嶗山的一家餐飲機構做保潔。大海撫慰了他們,他們在那一做就是十一年。在李家雅一家向外探索時,更多的人選擇留在家鄉。顧桃感受著下山初期獵人們的普遍失落。“在森林里喝多了,他們可以躺在松軟的野地上。住進定居點的房子,獵人都不敢動,因為地是硬的。他們也不會用液化氣,在森林里找幾個木頭就做一頓飯。他們是這種游獵的狀態。到城市里,他們都說冬天怎么這么冷。”

瑪利亞·索獵民點上的皮包,過去用馴鹿搬家時可以搭在鹿身上。 圖/顧桃瑪利亞·索也更喜歡老敖鄉的生活。她是站在鹿的角度考慮的。下山初期,十幾只被拉去圈養的鹿因消化不良死亡。在2011年的自述里,瑪利亞·索發出一連串疑問,“在城市邊上能有‘恩考’(苔蘚)嗎?沒有‘恩考’馴鹿能活幾天?把一大群馴鹿放在圈里去養,馴鹿是草地上的馬嗎?它和牛一樣嗎?搬遷之后,到底死了多少馴鹿?”大規模盜獵事件讓現狀雪上加霜。2004年,二十多頭馴鹿中套死亡。作為養鹿的人,他們沒有任何反擊的辦法,因為同一年,鄂溫克族人的獵槍就已全部被收走。在顧桃看來,失去獵槍后,鄂溫克族人的生命變得脆弱,變得更加無力了,“覺得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出去遇到熊了,沒有槍怎么辦?”他坦言,拍攝“鄂溫克三部曲”的初衷,是希望記錄失去獵槍后,族人和森林的關系,“失去獵槍了,這個民族是不是還有獵人一樣的勇氣、自信心和存在感?”03 酒精紀錄片拍攝期間,顧桃與使鹿鄂溫克族人同吃同住。哪怕是外出找鹿,他也一直如影隨形。他得以記錄下族人生活的種種細節:找鹿、搬家、搭帳篷。而其中最無法忽視的,是酒精。在顧桃的觀察中,喝酒是使鹿鄂溫克部落悲傷情緒的出口。“人還得繼續活著,但是得有一個東西來麻醉自己,酒是最好的。”顧桃說。紀錄片《犴達罕》里,鄂溫克漢子維佳說:“在老敖鄉沒搬遷之前,鄂溫克人不咋喝酒。搬遷以后把槍也沒收了,無所事事就整天喝酒,喝得非常厲害。頭一個死的就是喝酒喝死的,已經死了八個了。他們內心痛苦,狩獵文化和槍都沒了。”有學者對使鹿鄂溫克部落的生存現狀做過研究:鄂溫克獵民定居的40年間,因酗酒而導致直接死亡共14人,因酗酒后失控發生的凍死、燒死、自殺、他殺、失蹤、溺水共47人,兩者相加因酗酒而直接、間接死亡的共61人。對于紀錄片中前人的酗酒與悲傷,新一輩有自己的理解。“找馴鹿又累又冷,在山里沒有事做,喝酒取暖解乏,這不是很正常嗎?”出生于1991年的鄂溫克小伙羅明(化名)說。敖鄉人否定因搬遷悲傷酗酒的說法,大部分居民不認可顧桃拍攝的內容,認為那是極端的個例。現在,他們也喝酒,更多是兄弟聚會,無聊解乏。新一代人有他們的節奏和情緒。過多關于使鹿鄂溫克部落酗酒的報道,讓外界對這個民族產生了酗酒、彪悍的刻板印象。敖鄉的年輕人們認為這并不客觀。有人抗拒鏡頭、錄音和采訪,害怕積極的部分被弱化,消極的部分被放大。與父輩們不同的是,羅明這一代人雖然在山上度過了童年,卻在山下成長,在市里求學、工作。除了森林里的馴鹿、棒雞,他們小時候就知道動漫、手機和英語單詞。

敖魯古雅 圖/九派新聞記者 陳冬艷對于年輕一代來說,新的環境并不難適應。羅明對下山沒太大感覺,搬到新敖鄉時,他12歲,于秋天進入根河的一所初中讀書。這個一頭長發的鄂溫克小伙喜歡打游戲,看動漫,“火影忍者,火影忍者你都不看嗎?”正是像羅明這樣的青壯年,正在回到山上。九派新聞在走訪中獲知,敖魯古雅現有62戶居民,養鹿的人家不足20戶,敖魯古雅的馴鹿只剩千余頭。其中大部分養鹿人是青壯年男子。接受采訪時,羅明和何磊強調,山上生活很辛苦,這個民族不只是會喝酒,也有積極、努力的一面。04 守著鹿,守著家山上生活確實不易。搬“家”那天,巴圖走了近7里地才發現鹿群。巴圖的臉和耳后是兩個色調,面向太陽的部分是黑的,耳后頭發遮擋的皮膚要白一些。上山時,他們會換上一身迷彩服,耐臟、防風。迷彩長褲下是巴圖的一雙布滿傷痕的腿。“這個是之前去采苔蘚摔的,這里是昨天找鹿時磕到的……”他一一數著傷痕的出處,說完又哈哈一笑,“沒事兒,習慣了”。久坐后起身,巴圖有點站不穩,長期淌過溪流、找鹿,高山低溫,溪水刺骨,他的膝蓋常常隱隱作痛。羅明覺得,找鹿尤其辛苦。夏天的一天,家里的鹿丟了,他早晨六點出發,晚上七點還沒找到,只能折返,第二天再繼續,“回來的時候腳趾蓋都翻了”。他解釋道,鹿被其它動物攆了或處于發情期,就不會回家。而夏天找鹿尤為艱難,“因為鹿不像冬天那樣會在森林里留下痕跡。”重復尋找好幾天后,他才在回家的路上聽到了鹿鈴聲。

在林間休息的鹿群 圖/受訪者提供養鹿,不是能吃苦就可以,還要耐得住寂寞。羅明前幾年戀愛時,在山上經常想女朋友,“但沒辦法,只能在山上待個十來天再下去,又到山下待個十來天再上來。”巴圖的前女友,則是因為他經常上山養鹿,聚少離多,最終提出分手。掀開鹿點帳篷的門簾,馴鹿人在山上的生活便被窺盡了。正中央是一個鐵爐子,在寒冷的深山中,馴鹿人要靠它取暖、做飯。左側擺著一張半人高的方桌,電視、電瓶、變壓器一應俱全。右側是餐具和簡單的食物。再往里,支著兩張單人床,床上已經鋪上了厚厚的被褥。老鼠從床下溜過。在巴圖去找鹿的兩個小時里,他的手機響了三次。森林里信號微弱,微信電話接起來,卻聽不到人聲。為了跟外界保持聯系和偶爾的娛樂,馴鹿人往往要辦理信號最強的手機卡。即便如此,巴圖外出也不帶手機。找鹿是一項需要專心和細心的工作,他要豎起耳朵聽鹿的聲音,辨別它們的方位。手機在森林里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森林里沒有自來水和燃氣灶,電量供應依靠兩個電瓶和兩塊太陽能板。生活有著諸多不便,巴圖卻很喜歡。他話少,“在山上可以獨處,安靜又自由,多好。”巴圖享受著山上的忙碌。平日里,他的生活被割鹿茸、馴鹿羔、采苔蘚、找鹿填滿。難得空閑,他會在有信號的時候刷刷短視頻,剩下的時間用來發呆。只有在朋友們拜訪時,喝上酒,他的話匣子才會打開。這些鄂溫克小伙身上流轉著一股森林的氣息,上山養鹿,似乎也是他們的最優選擇。范磊從小跟著家人森林里養鹿,初中一畢業就上了山,“因為不知道還能去干啥啊,我只知道養鹿。”何磊年輕時曾去北京打工,朝九晚五,受了不少氣。“養鹿自由自在的感覺,比給人打工得勁,比如我今天上山養鹿,我想干可以干,不想干可以不干,想呆多久呆多久,想回家就回家。”巴圖也喜歡養鹿帶來的自由和安定感。2歲時,母親因意外去世,父親常年在外干活,兩個姐姐忙于打工,巴圖從小就懂得照顧自己。說到巴圖,發小們都會露出憐愛的表情,“他小時候,大冬天不穿鞋,去給他爸送飯。”發小們提起這些事時,巴圖總是沉默的,時而點頭笑笑。他過早地面對了現實,初中畢業后便外出打工,在北京做過房地產、送過外賣,也在長春當過學徒。學到本領后,他用積蓄開了一家燒烤攤,一年多后因經營不善倒閉了。后來,父親生病的消息傳來。“我爸出點什么事,我叔他們都能到跟前,我作為兒子還在外面算怎么回事?”兩個姐姐已經成家,巴圖決定回家跟著四叔養鹿,不時還能下山守著父親。馴鹿點是巴圖的第二個“家”。他喜歡跟馴鹿聊天,“問它在干啥,去了哪,吃了啥”。巴圖家原本沒有鹿。他的第一只鹿,是四叔幫別人養鹿換來的。最初養鹿時,因為沒有自立門戶的能力,巴圖和四叔只能寄住在別人的鹿點,處處要看人眼色。直到去年,巴圖下定決心要獨立,到金河附近辟出鹿點,將二十多頭馴鹿趕進圈里,帳篷升起炊煙,他才算結束了這二十多年的漂泊,“那時候才覺得,生活是自己的,自己是自由的。”28日凌晨,巴圖將鹿遷到了何磊的鹿點。這一次,加上何磊的大哥和巴圖的四叔,他們有了四個勞動力。巴圖和何磊已經計劃好了,他們兩人一班,大哥和四叔一班,半個月一換。這樣,他們能在山上互相陪伴,也可以定時換班下山休息。05 “馴鹿之鄉”在敖魯古雅,隨處可見馴鹿的身影,它出現在撮羅子的帆布和民宿的白色浴巾上,出現在園區的煙囪和宣傳欄上。進入根河地界后,公路兩旁立著雕塑和牌子會告訴你,這是敖魯古雅——國內現存唯一的馴鹿之鄉。敖鄉不大,步行十來分鐘就能轉完一圈,62戶民居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更廣闊的空間屬于賓館、餐廳、博物館、廣場、和馴鹿園。今年九月,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景區導覽圖上,顯示有一家溫泉酒店、一個汽車影院和一家北歐餐廳在等待建設。日光溫和,頭頂是廣闊湛藍的天空和大片的云朵,風從耳旁呼嘯而過。處于旅游淡季的敖魯古雅安靜極了,只有工地叮鈴哐啷的聲音。羅明的車駛出敖鄉,他伸手指著左邊一棟正在施工的兩層建筑,說這是新的售票大廳,建好后,敖鄉的一切人、物都將變成對外售票、可供觀光的景區內容。

敖魯古雅西北部,原本由木頭和獸皮搭建的撮羅子改為磚墻搭建,預計作為游客觀光使用 圖/九派新聞記者 覃鈺鈺一些人正在搬離敖鄉,將房屋出租給旅游公司。偶爾,李家雅會感覺,敖鄉的人情味似乎變少了,過去在山上,誰家打到獵物,都會分給其他人;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其他人也都去幫忙。到了山下她才知道,“還有AA制這種東西”。她自學了樺樹皮燙畫,在剝落的樹皮上畫下記憶里的老敖鄉:森林廣闊、河流蜿蜒、馴鹿和犴在其中放松棲息。“還是想念老敖鄉”。李家雅將思念訴諸畫筆,年輕一代則轉身向山里走去。山里什么都沒有。孤獨是最難打敗的敵人。看電視、看網文、看游戲都是他們消遣的方式。有時開車到山下喝酒,喝懵了睡兩天,時間就這么打發過去了。山里也什么都有。有一代代鄂溫克人繁衍下來的鹿,鹿需要的苔蘚和草藥,取水的河流;有更透亮的月亮和更明晰的星空;有襲擊鹿群的熊瞎子。還有一些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狀況:何磊夜里開車上山時,見過一個四米高的“巨人”。傳言,“巨人”出現處曾有人非正常死亡。山上還有他們找尋的自由和收入。賣鹿茸、向景區出租馴鹿,“現在養鹿比以前掙錢了”,羅明說。生活似乎在改變。曾經用作儀式祭奠的馴鹿被允許買賣。電線桿子和瀝青水泥路穿過廣袤的白樺林,一路延伸到森林的深處。suv和政府提供的“房車”,早已替代了當年的步行和撮羅子。一些習慣仍被堅持下來。敖鄉有的年輕人,像小時候在森林里一樣,留著長發。普通話中,偶爾夾雜著幾句鄂溫克語。新生兒會獲得一個鄂溫克名字。人們依舊談論著馴鹿和森林。根據天氣預報,九月的最后一天,根河將迎來雨夾雪天氣。年輕人可不管這些,他們要去為巴圖和何磊的鹿采苔蘚,一大早便坐上何磊的那臺黑色皮卡出發了。從國道轉山路,車子駛過小溪、刮過白樺樹枝。前一天剛剛下過雨,路上坑坑洼洼,車輪濺起的洼水潑向路兩邊的樹木。一輪又一輪,濺起的水聲像是魚兒回歸湖泊,又躍出水面。車在苔蘚繁茂處停下。年輕人們俯身拔起這些濕漉漉的植物,兩小時,采了二十來袋,它們將被馴鹿食用,如百年之前一樣。森林里,在瑪利亞·索手中啄食瓜子的鳥兒“藍大膽”依然在帳篷外蹦跳著。它們身邊的這群鄂溫克小伙,仍用原始的方式采集苔蘚,喚歸馴鹿,但并不留戀森林。采完苔蘚,哥幾個坐上車,下山,駛向城市,當晚就到了海拉爾。九派新聞記者 覃鈺鈺 陳冬艷 發自根河【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網站簡介 網站團隊 本網動態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網視臺(www.b4dc4.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 久久熟妇人妻午夜寂寞影院 |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 韩国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精品欧美аv高清免费视频 精品欧美成人bd高清在线观看 | 人妻少妇被粗大爽.9797pw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 国产精成人品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不卡 | 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 | 中年熟妇的大黑p | 国产美女美乳福利视频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 一级黄色欧美片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蜜芽 |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网 | 黄网站免费看 |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韩国免费网站成人 | 韩国欧洲一级毛片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中国 |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 武则天黄色片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尤物丿 |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 岛国av动作片在线观看 | 色婷婷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