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活檢結果是良性,不需要手術,需要定期胸部CT觀察病灶的變化。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戒煙。”9月19日,在同濟醫院門診,聽呼吸內科魏雙副教授說完,39歲的余先生(化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一周前,同濟醫院呼吸內科介入團隊實施了一項新技術,支氣管鏡導航系統引導下經肺實質結節抵達術(BTPNA)聯合術中實時徑向超聲(rpEBUS)和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掃描 (CBCT) 成像聯合現場細胞學快速評價(ROSE)技術,幫助余先生診斷肺小結節,也免除了余先生后顧之憂。
(相關資料圖)
【吸煙20年,肺里長結節】
39歲的余先生是名駕校教練,平素身體健康,唯一的愛好是抽煙,隨著年齡增長煙也是越抽越兇。總懷著僥幸心理的他在這一次體檢,肺部CT發現右肺中葉”長“出了一個1.4厘米的結節。
余先生輾轉多家醫院的胸外科和呼吸內科,都懷疑有肺癌可能,建議手術切除病灶所在肺葉。余先生還年輕,害怕肺葉切除后肺功能下降,影響生活質量。他希望通過微創方式取活檢明確結節的良惡性,再考慮手術。幾經輾轉,他找到了同濟醫院呼吸內科。
【多技術輔助,讓肺結節不再是“心結”】
入院后,同濟醫院呼吸內科魏雙副教授仔細研究了余先生的肺部CT薄層影像,發現結節較小且靠近肺門,旁邊都是大血管,經皮肺穿刺活檢的大出血風險極高。并且,病灶位于氣道壁外,常規支氣管鏡也無法從氣道內穿出取到活檢。若按以往確實只能手術切除后,再明確病灶性質。
呼吸內科介入亞專科主要負責人汪濤教授介紹,一項開展的新技術正好能為糾結的余先生出力!醫生通過支氣管鏡導航系統引導下經肺實質結節抵達術(BTPNA)打個“隧道”抵達肺結節;聯合術中實時徑向超聲(rpEBUS)和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掃描 (CBCT) 成像,成功幫助介入“手臂”避開病灶周圍血管,實時、精準“定位”病灶;加上現場細胞學快速評價(ROSE)技術,可以診斷肺小結節性質。
圖片來源:同濟醫院
9月12日,余先生介入手術開始。呼吸內科魏雙副教授和余慕清醫生分工合作,規劃,規避血管,建立隧道,進入病灶,送入活檢鉗,CBCT三維立體成像證實活檢鉗位于病灶中心,活檢組織ROSE未見異形細胞。
術后第二天余先生就出院回家。一周后,他的活檢組織病理結果出來,明確最終性質是良性,余先生非常高興,連聲感謝同濟醫院呼吸介入團隊幫他免除了手術創傷。
汪濤提醒,肺部結節并非一定意味著患有肺癌。肺結節是指肺部CT檢查發現直徑小于3厘米的病灶,直徑小于1厘米時稱為小結節。初次發現肺結節約80%為良性病變,其中有一定比例有惡性腫瘤早期表現。建議一旦發現了肺部結節,及時找專科醫生看診,定期復查和治療。
據悉,同濟醫院呼吸內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積極開展并完成各種復雜氣道情況下的介入診療,2021年全年開展各類呼吸介入操作近7000例。此次支氣管鏡導航系統引導下BTPNA聯合rpEBUS、CBCT對肺小結節的診斷,為湖北省首例。(通訊員田娟)
【來源:武漢頭條】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