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王軍榮 作者系教師 據報道,近來各類“網紅”進口鹽如喜馬拉雅粉鹽、波斯藍鹽、美國夏威夷黑鹽、法國灰鹽、鹽之花……等等盛行,打破了人們對食用鹽的通常印象。除了包裝精美,形形色色,以原產地為“賣點”,這些鹽的價格更貴得驚人。例如一瓶425克的美國夏威夷黑鹽售價為169元,與普通袋裝食用鹽相比要貴了50多倍。
喜馬拉雅玫瑰鹽的宣傳文案。圖/某電商平臺截圖
“網紅鹽”貴得離譜,憑什么賣得貴,這是需要深究的。 “網紅鹽”以自然、原產地、含有特殊礦物質等為主打“賣點”,可是這些“網紅鹽”真的更有營養嗎?食用更加安全嗎?相關專家均給予了否定。
鹽的來源不同,在營養成分和價值上,沒什么大差別。在2012年原衛生部修訂《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后,食鹽不再允許添加除碘以外的營養強化劑。至于鈣、鐵等礦物質,通過吃鹽來攝入是不靠譜的。鹽只是一個調味品,并不是保健品,并不需要關注太多的成分,只看鈉、碘這兩項足夠了。說白了,花大價錢購買“網紅鹽”沒有實質性意義。 “網紅鹽”憑什么賣得貴?一方面憑借消費者對鹽的不太了解,商家怎么說,就怎么聽,并且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愿意花錢為“網紅鹽”埋單,錯誤地認為,貴有貴的道理。另一方面是相關專家的權威解釋稀缺。“網紅鹽”已經在網上賣得很紅火了,相關專家的解釋才姍姍來遲,即便是通過媒體作了解釋,但恐怕所產生的影響并不深。只要網上仍然賣得火,仍然會有不少消費者選擇相信“網紅鹽”。 “網紅鹽”憑什么賣得貴?誠然是因為信息“剪刀差”,更因為對“網紅鹽”監管不嚴,過度浮夸的宣傳沒有被及時遏止,不管是電商平臺,還是監管部門,并沒有對此表現出該有的“謹慎”。
當某個商品有收割“智商稅”的嫌疑,不要只指責消費者的“無知”,不要嘲笑他們的盲目,更需要警惕的是監管的滯后和遲鈍。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
頭條 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