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我是肥西的縣委書記,我叫陳偉……”近日,一段安徽肥西縣委書記陳偉在一線處置公共事件、直面群眾問題的視頻在網上火了,引發網友點贊,稱其為“接地氣的好書記”。在時長約7分42秒的視頻中,陳偉面對群眾和手機攝像頭,全程語氣平和,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地介紹政策,實事求是地為群眾解決問題,現場掌聲不斷。
【資料圖】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合肥市“瑞澤園·一里洋房”小區有兩千多戶人,該小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處于合肥市肥西縣和經開區交界處)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土地是肥西的,房產證是經開區),導致在一些社會事務管理上權責不明晰。加之小區物業公司不作為、環境臟亂差,小民怨累積成大問題。9月9日,因小區旁一家酒店要將小區公共區域的廣場開辟作為停車場,導致居民聚集并與酒店方發生沖突,問題糾結在一起,當晚都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才有了陳書記凌晨“7分鐘”的故事。
7分鐘能不能解決經年不決的歷史遺留問題?這個問題,無須答案。那么,為什么此前領導到場解決不了,陳書記“7分鐘”陳述就能藥到病除、甚至以“暖新聞”的姿態上了熱搜?這個問題,可能更值得我們好好捋一捋。
這讓我想起一個細節:很多醫院的導醫臺后面都會懸掛一行字“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這位醫生一生的職業總結。陳書記的“7分鐘”為什么神效、速效?說到底,不過是與民溝通的過程中,讓所有在場的群眾感受到了官民互動中最寶貴的一種要素:誠意。
問題當然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但態度與誠意是肉眼可見、側耳可聽的。
陳偉書記“教科書式”喊話視頻,對于更多的地方官員來說,起碼有三個值得借鑒的“學習點”:
一是不廢話。辯證法有句老話,直面矛盾才能解決矛盾。遺憾的是,少數領導干部往往在問題面前善于扮演“廢話專業戶”,要么自我吹噓在前,要么大而無當在后,反正就是繞著問題打圈兒,完美保持與問題的“0.01厘米”距離。陳書記的喊話讓人點贊,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廢話、全是干貨”。群眾想聽的、群眾關心的,就是官員表達的。
二是直面群眾急難愁盼。面對群眾和手機攝像頭,語氣平和、思路清晰,敢說敢當、敢作敢為。這份置身于群眾海洋的“定力”,來自于“政府就是為民辦事”的底氣。既然立場一致、利益一致,自然沒有什么不能商量、沒有什么不好解釋。三是不推諉。通俗易懂地介紹政策,實事求是地為群眾解決問題,能拍板的現場拍板,不能拍板的給出“有效期”。物業不好就換、違建擾民就拆,有這個明確的態度,群眾“還要啥自行車”?
急難愁盼,皆是民生。既然民生無小事,就該事事都上心。小問題鬧到地方主官來出面解決,這本身就是相關職能部門失責的表現。縣委書記的“7分鐘”喊話,不啻為與民溝通的“好教材”。如果我們的職能部門都能有這份初心、這個姿態,也許很多糾紛與矛盾早就迎刃而解在“在位謀政”的主動作為里。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4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
頭條 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