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館老板明建新很少在自家店里吃早餐,他已經習慣每天上午10時左右到別人家的面館吃一碗熱干面。8年來他已試吃過近千家面館的面。
(資料圖)
博采眾長的明建新,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芝麻醬配方和熱干面制作工藝。從開干洗店轉行開面館的他,去年開始招收學員傳授熱干面制作工藝。
10點鐘的早餐
9月6日,明建新在別家面館品嘗熱干面。記者苗劍 攝
“你們看著點,我過早去了。”9月6日上午10時許,茗記面館老板明建新叮囑幾名店員后,轉身朝店外走去。
“你們老板不在自家店里吃早餐?”一個顧客好奇地問。
“是啊,他早餐通常在別人家店里吃熱干面,我們早就習慣了。”一位店員回答說。
茗記面館位于武漢市江漢區民主一街,主打熱干面,營業時間從清晨5時到下午2時。
9月6日,瘦瘦高高的明建新和4名店員一直從清晨忙到上午10時,他才有時間吃早餐。
明建新出門右拐,連過幾個路口,10分鐘后,走到了民主二街的盡頭。他要到面香緣面館吃熱干面。
一路上,明建新口袋里的手機頻繁響起語音提示——你有X元進賬,這不時引來路人的目光。明建新聽多了,也早習慣了。
“老板,來一碗紅油熱干面。”一進門,明建新就熟稔地對面香緣面館老板戴滿笑說。
戴滿笑和丈夫6年前開了這家面館,紅油熱干面是店里的招牌,5元一碗。“明老板,今天又不在自家店里過早啊。”戴滿笑邊撈面邊和明建新聊了起來。
“早上還沒吃早餐,有點餓了。”明建新讓戴滿笑正常放配料。他拿到面后,先用筷子均勻攪拌,再一口口地品嘗。
茗記面館的店員們會在早上6時前吃完早餐。但從2014年茗記面館開業至今,明建新養成了每天上午10時左右吃早餐的習慣。他解釋:“留著肚子就是為了去品嘗別家店的熱干面,如果先吃了就嘗不出味道。”
剛開始,明建新一天要跑上四五家面館,每家吃一碗招牌熱干面。他很快發現,第一碗下去就比較飽了,后面嘗不出什么滋味。他很快做了調整,每次只跑一家面館,這個習慣也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想勸也勸不住,剛開始幾年幾乎是天天往外跑,這幾年只要聽說哪家的熱干面好吃,他就一定會抽時間去嘗嘗。”明建新的妻子胡小芳說。
明建新雖然是帶著品嘗的目的去別人店里吃面,但他不會當面評價。“到同行家吃面其實也是門技術活。”明建新通過試吃,能直觀了解對方面條的口感、味道。
別人家的面
9月6日,明建新(右)在自己的面館工作室帶徒。記者苗劍 攝
開面館,明建新是半路出家。今年47歲的他,出生于在武漢新洲的一個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
2000年前后,明建新在武漢開了一家干洗店,生意日漸興隆。2013年時,他的干洗店每年利潤有10多萬元。但明建新發現,這個行業要做大不易。
2011年前后,一批干洗店紛紛轉行為面館賣熱干面,生意看起來很不錯,看在眼里的明建新心動了。
2014年8月,明建新開了一家面館賣熱干面,這就是現在的茗記面館。放棄干洗店轉行賣面,明建新一開始的想法是,“做出品牌后搞加盟連鎖,快速復制。”
面館開起來后明建新才發現,真實的情況跟想象的完全不同。他回憶:“不懂技術和管理,每天都是手忙腳亂。”
不甘失敗的明建新下定決心,先認認真真地做好一家店,掌握熱干面的核心技術和管理知識。
“工藝如果不到位,面很容易坨,影響口感,芝麻醬再香也沒用。”芝麻醬的配方對每家店來說都是機密,明建新只能靠自己摸索。
明建新在店后租了一間小房子當作操作間進行潛心研究。他通過試吃不同店里的熱干面,琢磨出別人家面條的優點,提高自家的產品質量。
“別人的核心工藝和配方肯定不會透露,需要自己琢磨。”明建新到別人家的店吃完面后,會花上少則一天長則一周的時間進行琢磨分析。他說:“我的目標不是簡單復制,而是用于完善我自己的工藝。”
“發現別人的面特別勁道,我就會琢磨別人是怎么做到的,反復試驗后再應用到自家的面上。”不只是面,別人家的店的裝修風格、管理模式,甚至裝面的碗,明建新也都會留意。
“舉個例子,如果用口小且深的碗裝面,下面的面就很容易坨,不易攪拌;相反,換成口大且淺的碗,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行的智慧經常給明建新啟發。他花了3年時間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芝麻醬配方和制作工藝。
同行不可怕
今年8月,明建新和人合伙在寶豐二路開了一家分店賣面。他經常給合伙人說的一句話是,有時間多嘗一下別家面館的熱干面。
“武漢三鎮只要有名氣的面館我基本吃過。”9月6日,明建新面對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算了一下,他8年間試吃過的面館近千家。即使被人認出了是面館老板來吃面,他也從未被拒之門外。很多面館老板還與他成了朋友。
“我每次去明總店里吃面,他都不收錢。”戴滿笑有空時也會到茗記面館吃熱干面,每次去她都覺得自己也有收獲。
“來我們店里吃面的面館老板不少。”茗記面館員工龔明華說,很多人吃了幾口就問,“為什么你們家的面條口感比我家的好?”
“我不介意同行到我店里吃面。”明建新認為,熱干面行業要發展必須多交流,“同行不可怕,保守才是最大的威脅。”
在社交平臺上,明建新有粉絲6.8萬,不僅經常有網友慕名趕來吃面,還有人要拜師學藝。他透露:去年開始招收學員,每人培訓時間約一周,已經培訓了400多人。
32歲的湖北天門人李航在荊門經營著一家中式快餐店。他在網上刷到明建新的視頻后專程來考察了兩次,最近正式拜明建新為師。“他的理念跟年輕創業者的想法不謀而合,一點都不保守,我很佩服他。”李航說。
茗記面館現在每天可以賣出400碗左右的熱干面。除了傳授熱干面的操作工藝外,明建新還會介紹自己的經營經驗。他還會把自己到其他面館吃熱干面的故事告訴學員,鼓勵大家不要故步自封,要多交流。
“一家小餐飲店老板能主動堅持多年,實屬難能可貴。”武漢餐飲專家萬杰民評價明建新經常到其他面館吃面一事時說,這種行為并不是盲目模仿,而是主動學習,在比較中實現超越。
萬杰民認為,中國餐飲很復雜,百菜百味,技藝本身的發展是放射性的,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食客那里,要滿足大多數顧客的需要。餐飲從業者要發展,就要廣泛接觸、了解,在相互比較中學習和提煉,最后推動創新。(長江日報記者史強)
【編輯:鄧臘秀】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頭條 22-09-07
頭條 22-09-07
頭條 22-09-07
頭條 22-09-07
頭條 22-09-07
頭條 22-09-07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6
頭條 22-09-05
頭條 22-09-05
頭條 22-09-05
頭條 22-09-05
頭條 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