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置身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沼澤水域無邊無際。遠離城市喧囂,耳畔蟬鳴鳥叫,不時幾只鳥兒從水草中竄出,忽地又飛進另一片水域。清風拂過,水草輕輕搖曳。天空清澈高遠,白云停在上空。佇立于此,自在寂靜,仿佛時光凝固了下來。29日清晨6時,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氤氳著“仙氣”,馮江與搭檔尤行、王科、譚文卓驅車來到沉湖,他們攜帶著單筒望眼鏡、照相機,無人機、三腳架等設備。當天,他們要沿70公里的防護大堤行駛一圈,進行鳥類監測和調查。
馮江在工作中。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攝
馮江是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2008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馮江本科畢業論文研究的即是沉湖濕地,至今,他已扎根沉湖濕地14個春秋。各種珍稀鳥類好不熱鬧,還發現一只冬候鳥豆雁
馮江在工作中。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攝
車輛以平均10公里的速度緩慢行駛在大堤上,馮江和同事們一邊開車,一邊觀察著車窗外的沼澤濕地。這里是珍稀鳥類的王國,2013年10月被確定為國際重要濕地。發現鳥類較多的淺灘,馮江和同事們就停下車來,搬出監測設備開始工作?!拔铱吹搅舜蟀?、中白鷺。大白鷺有5只,中白鷺1只,還看到有黑水雞3只,牛背鷺23只……”在羅漢站觀測點,馮江架起單筒望遠鏡,俯下身來,用一只眼睛抵近鏡頭,仔細觀察鏡頭里的野生保護鳥類。他看到鳥類在百米外的一處淺灘上。馮江一邊觀察一邊描述,同事尤行則手持望遠鏡在另一個方向觀察,譚文卓負責將這些數據記錄到調查表上。發現一些不常見的鳥類,同事王科就用照相機拍下來,回去整理后進一步研究?!斑@只小??捉了一條大魚呢?!薄坝幸恢缓谒u在找它的媽媽。” “看到了一只豆雁,它從水邊出來了,旁邊還跟了一群水鴨,像是它的保鏢一樣……”在鴨垸湖觀測點,各種鳥類出現在望遠鏡中,馮江應接不暇,快速描述著他的發現。豆雁是冬候鳥,在武漢的夏季看到它并不容易,“上個月我們就曾觀察到兩只,今天又看到了,說明它能適應夏季沉湖的生活環境?!薄●T江興奮地告訴記者。馮江固定好機位,請記者湊近單筒望眼鏡,分享他的發現。果然,記者也看到了這只豆雁,體型如家鵝般大,有著灰褐色的羽毛,嘴角尖還帶有橘黃色的斑。這只豆雁正昂著頭,在水中悠閑地游玩著?!皠e看它體型大,它也會飛呢,而且還能飛得很高很遠。”說起沉湖濕地的鳥類,馮江如數家珍。調查監測中,最令人興奮的就是有不同尋常的發現,要是能發現從未見過的新品種,就是無與倫比的收獲。據最新統計,沉湖濕地保護區共記錄鳥類277種,而2005年第一次統計時是153種。一旁的譚文卓啟動無人機,伴隨著“嗚嗚嗚”的聲音,無人機騰空而起,飛向百米外的水域上空。找到這只豆雁以后,譚文卓按動遙控器上的按鈕,拍下多張高清照片。本科畢業論文研究沉湖,至今扎根沉湖14年
馮江的同事在調查表上記錄鳥類數據。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攝
下午1時30分許,正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前方還有三個監測點等待著馮江和同事們。盛夏時節,鳥類的繁殖進入尾期,炎熱的午后,鳥兒多在水草中避暑,活動的頻次更少了,這給調查工作帶來難度?!跋奶熳稣{查,雖然我們出發的比冬季早,但是適合調查的時間比較短,氣溫升高了,鳥類就不怎么活躍了。”馮江從車上拿出一瓶水,一口氣喝掉大半。喝完水,馮江的視線轉向遠方,眼前的沼澤濕地無邊無際,他似乎陷入沉思。2008年,馮江還是華中農業大學一名大四學生,他至今記得畢業論文的題目——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變化。通過遙感技術,觀察不同時期沉湖濕地的土地利用情況,比如魚塘和農田的數量是否增多了,濕地范圍是否有變化等,以此來判斷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沉湖,第一次知道在武漢的西南角還有這么一大片濕地?!碑厴I后,馮江報名參加湖北省“三支一扶”計劃,在和用人單位見面會上,他才得知蔡甸區林業局有一個崗位是去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馮江說,與沉湖的緣分始于本科畢業論文,之后機緣巧合,又被分配到沉湖濕地工作,一干就是14年。14年來,他一直在做一件事:觀測沉湖,記錄沉湖,守護沉湖?!俺梁呀浭俏业牧硪粋€故鄉?!薄∵@位陜西漢子說。苦中有樂,他發現沉湖的天地如此廣闊
馮江和同事們在工作中。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攝
羅漢監測站距離消泗鄉政府所在地還有6公里,交通極為不便,需轉兩次車才能到達。剛來的時候,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視、網絡,經常停水停電。羅漢監測站建成3年來一直無人居住,馮江是第一個來此駐守的工作人員?!翱?,剛開始確實是有的,也常感到孤寂?!瘪T江說,有段時間站里只有他一個人,無數個晚上,他在閱讀中度過,《濕地知識》、《鳥類辨識》、《植物學基礎》、《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等專業書籍常常伴他入眠。駐守羅漢站的那幾年,馮江時常碰見來沉湖濕地做學術研究的老師和學生,有一位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從學校乘坐公交車,轉車兩趟來到消泗鄉,再乘坐麻木車到羅漢村,找村民租了一間房,在這里居住一個星期,每天早出晚歸,觀測沉湖濕地的鳥類?!坝鲆姷倪@些人,深深影響了我。我想,在生態濕地從事環境監測和調查工作,不就是要沉得下心,扎得住腳嗎?”馮江說,此后他不再覺得這里苦了,反而慶幸自己來到了這里,他開始發現,沉湖濕地的天地如此廣闊。馮江學會了騎摩托車,之后每天帶上相機和望遠鏡,在濕地騎車巡查。道路崎嶇難行,他曾連人帶車載進過魚塘,但這份工作也給他帶來了不少樂趣,有時在夕陽下,他看到遼闊的水面上百鳥翩飛,腦海中會突然蹦出王勃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沉湖的美景令他沉醉。憑著一張地圖,馮江跑遍了蔡甸區大大小小200多處濕地,第一次摸清了蔡甸區濕地資源家底,“如果沒有駐站時打下的基礎,我不可能做到對沉湖濕地那么熟悉?!瘪T江的三名同事,尤行、王科是蔡甸本地人,比馮江晚一兩年來到沉湖工作。譚文卓的老家遠在湖南,她去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后來到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目前該單位年紀最小的員工。譚文卓本科期間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期間學習濕地生態學專業?!白钚腋5臅r刻就是出來做監測調查了,我喜歡親近濕地?!边@個文靜的女孩告訴記者,在沉湖濕地,她感到特別的踏實和寧靜,她也想像馮江那樣,在沉湖“續寫”論文,為濕地保護貢獻青春力量。(長江日報記者汪洋)【編輯:張靖】
【來源:長江日報】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1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