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時許,太陽還未落下江面,位于武漢青山江灘公園停車場的后備廂集市“沒事找市”已悄然營業。
晚霞緩緩灑下,波光粼粼的江面變成一片橘海,是這片集市獨有的限時背景墻。
集市道路兩旁排列著一輛輛小汽車,互相之間隔著約2米的距離。此時攤主們剛出攤,正準備將自家產品擺放出來。光彩奪目的LED燈,精心挑選的玩偶,制作飲品食物所需要的器具,甚至還有自家的萌寵,塞滿了不到兩平方米的后備廂。
【資料圖】
一家名為“武漢最野餐車”的漢堡攤成功地捕捉了第一批食客,攤位旁的音響正播放林子祥的《敢愛敢做》,超過30℃的體感溫度和食客的熱情,恰如歌詞中的“千噸高溫波濤由你涌起”。
排隊的顧客用手指比畫出兩厘米左右的寬度,“她家漢堡的肉餅,有這么厚,前面還排著16個人,太火了。”
19點20分,隔壁的“部隊漢堡”成為第一個賣完貨品的店鋪。但店主顯然志不在此,結束營業后他站上一輛皮卡車的后備廂,拿起話筒唱著《孤勇者》。
人們坐在小凳子上互相抵著膝蓋,支頤凝神。有顧客舉起手電筒為老板“應援”,星星點點的亮光組成電子“篝火”。
【1】開保時捷賣鹵菜:賺錢不是目的,為主業引流更重要
對武漢人來說,江邊夜風是佐酒的良伴,幾家售賣酒水的攤位漸漸坐滿顧客。
6月30日,九派新聞在現場觀察到,楓路酒吧是較火的酒水攤位。一輛紅色的法拉利被彩燈包裹,車頭右側豎著招牌。攤主把酒水價目表寫在電子熒光屏上,調酒師在一旁的白車后備廂前忙得不可開交。
楓路酒吧的幾位攤主是高中同學,都曾在武漢楓葉國際學校就讀。最初提議擺攤賣酒的是今年剛上大一的周同學。
“我們這有人在瑞士求學時學習過調酒,我就想著能不能弄一個移動酒吧。”擺攤計劃一提出,同學們紛紛響應執行。有人負責購置桌椅板凳,有人負責采買酒水原材料,開誰家的車也是輪著來。而那位學習過調酒的同學是本店唯一的調酒師。
青山江灘的“無事找市”集市并不是楓路酒吧的第一站,賺錢也不是楓路酒吧的目的。他們去年夏天就在江漢路擺過攤,并把所有營業收入捐贈給恩施貧困兒童,為他們購買衣物、文具。
“我們擺攤就是想不靠父母做點好事。朋友們也可以借擺攤的機會團聚一下。”周同學說。
與楓路酒吧距離約10米的停車位上,同樣停著幾輛豪車。一輛車頭上擺滿鹵菜的紅色保時捷十分顯眼,兩輛經過改裝的汽車與三輛摩托車停靠在旁。背后的電影幕布正在放映講述賽車高手故事的《頭文字D》。
幾位年輕男子在車前招呼顧客,“免費嘗鹵菜,都是下午現做的,雞翅、鴨脖、鴨掌都有。”
不少路人停下腳步嘗了口鴨脖,或許是覺得味道不錯,連忙問價。聽到30塊一盒的價格后也沒有猶豫,買了幾盒。
豪車攤位屬于汽車摩托車改裝公司。為了線下引流,他們與“無人問津”移動影院酒吧聯合擺攤。對他們而言,賺錢同樣不是目的,吸引顧客為主業引流更為重要,“能把油費賺回來就行。”
【2】開房車做美甲:差異化是競爭優勢
集市上的競爭激烈,但有幾家攤位卻獨享一條賽道。吳勇(化名)的“快樂泡泡”盲盒攤位列其中,也是全場售價最便宜的店之一。
灰紫色的suv后備廂里放置著幾十件卡通盲盒,皮卡丘、hello kitty、奧特曼,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后備廂頂上掛著用星星彩燈裝飾的店名布簾,一張印著彩虹圖案的A4白紙貼在布簾上,上面寫著“卡通盲盒9.9元”。
后備廂的兩邊還貼著兩個泡泡機。吳勇說,那是曾經賣的商品,“盲盒比泡泡機賣得好,現在改賣盲盒了,不過店名還沒改,就叫快樂泡泡。”
在車旁,吳勇搭建了一個小型灶臺,上面正煮著一鍋香辣蝦球。小龍蝦的香氣伴隨夏風飄來,不少人被吸引,吳勇叫賣著“買盲盒免費嘗蝦球。”
聞訊,被小孩包圍的攤鋪一下就多了不少二三十歲的成年人。幾個年輕小伙也買了卡通盲盒,和孩子們不同,付款后他們并不著急拆開看看,而是用筷子夾了幾個蝦球后才滿意離開。
吳勇不是廚師,他的廚藝是居家的時候鍛煉出來的。他也不靠后備廂擺攤維持生計,只是把它作為工作之外的消遣與娛樂。
吳勇開過清吧,擺攤貼過膜。現在,他經營著一家手機店,同時也售賣煙酒。夜幕降臨時,他便身著黑色的短袖和短褲,在江邊擺起了攤。“晚上無聊沒事做,就來這里發揮才藝、打發時間,(擺攤)賺不到什么錢。”吳勇邊嗦蝦球邊說道。
經過多次的擺攤,吳勇總結出了一條擺攤原則——不賣競品。“大家都賣同樣的東西,很難做生意。”吳勇本想下次在后備廂集市開個高端白酒香煙品鑒會,一看擺攤名單,發現有競品后他果斷放棄。“還是賣盲盒吧。”他說。
晚上8點,是夜市最熱鬧的時候。或許是看見人多熱鬧,吳勇取下貼在后備廂上的泡泡機。伴著夜幕,泡泡緩緩飄向江的方向。
悠日美學研究中心美甲店是集市上唯一的美甲店,也是唯一的房車。“差異化是我們的競爭優勢。”美甲師張女士邊做美甲,邊開直播向網友展示擺攤日常。她說,來攤上做美甲使用的材料和門店一致,價格卻更加優惠。
店主介紹,他們平時主營店面,房車用于滿足優質顧客在家門口做美甲的需求,有集市時便會開著房車來擺攤。此外,使用房車還有另一層考量,“房車空間大,有顧客做腳指甲美甲需要脫鞋子,就可以進房車做,充分保障顧客隱私。”
【3】飲品攤定價8元一杯:武漢人不坑武漢人
“武漢最野餐車”的火爆令許多攤主艷羨,集市中流行著這樣的推測:“這里很多擺攤的其實不賺錢,那家漢堡可能是唯一賺錢的。”
事實上,火爆的攤位不止一家,另一條長隊出現在“夏日檸檬茶”附近。
攤位布置相當簡單,水果、純凈水等材料碼放在后備廂,一張小桌子就是制作臺,兩位攤主一個負責制作檸檬茶,一個負責打包與接洽顧客。
顧客在嘈雜的環境中點單往往需要提高音量,但兩位攤主不用開口說話也能配合默契,彼此點點頭就知道要遞上什么物品,配上攤主手打檸檬時賣力的動作,引起顧客陣陣贊嘆。
攤主自信地表示,“必須要手打才好喝,用機器就沒有靈魂了。”
除此之外,“夏日檸檬茶”的平價路線是吸引顧客的另一大原因,每杯定價8元,“中國人不坑中國人,武漢人不坑武漢人,我覺得賣飲料可以賺錢,但沒必要賺得太多。”
攤主的朋友介紹,他們這一隊人馬各有主業,來集市擺攤完全是興趣愛好。白天,有人是文身師,有人是挖掘機駕駛員,但太陽一落山,支起小攤就成為了共有的快樂。
【4】網紅店開“見面會”:粉絲想線下拍照
一年前,小王夫婦還是需要按時打卡、996的“打工人”。現在,他們已經是擁有多家店鋪,還有一定粉絲基礎的“老板”。
敞開的后備廂里,塑料食盒里整齊擺放著榴蓮肉、辣椒、南瓜、胡蘿卜等形狀多樣、色澤鮮艷的小點心。
小王熱情地向顧客介紹:“這個叫露楚,是一種來自泰國的甜點。我們用的是0卡糖,小孩子、控糖群體都可以吃。6個20塊錢,隨便選形狀。”
沒一會兒,一大半兒露楚就賣出去了。
“其實大部分露楚都已經在線上被粉絲預定了,就等他們來取。現在訂單已經預排到明天,沒想這么受歡迎。”
一年前,小王夫婦辭職創業,在武昌、漢口等地開了花店、奶茶店、甜品店等多家店鋪。“東邊不亮西邊亮嘛!多開點店,總有一個會火。目前這些店盈利都不錯。”
面對方興未艾的網紅經濟,小王夫婦也躍躍欲試。他們嘗試過很多網紅產品,露楚是最近才開始嘗試的新品。小王說,他們是武漢首家露楚經營者。
由于線下門店沒有這一品類的資質,小王夫婦主要通過線上店鋪進行銷售。“擺攤是應粉絲的要求。他們想線下拍照,經常為我們尋找可以擺攤的地方,之前還去過一元路、光谷等地,青山江灘是第一次。”
曾經甚至有粉絲為小王夫婦在市場占位兩小時。但因特殊原因,小王夫婦那天沒有出攤。
小王夫婦售賣的露楚,其實就是綠豆糕。他們看準了當下人們對“零負擔”的追求,為進一步贏得消費者,堅持使用0卡糖。
制作露楚成本不高,但過程十分麻煩。除小王夫婦外,還有3位員工會參與到制作過程。前期要選豆子、脫殼、蒸豆子、炒豆子,期間還要加入椰奶。這個過程對于成品的口感和后續塑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接著是上色塑型,考驗師傅的手工技術。最后一步是掛漿,對漿體的溫度、濃度都有嚴格的要求。
“最近一直有人想做代理,但我們沒有答應。即使我們已經掌握了配方和制作技巧也做不到量產,更別說代理了。”
【5】集市“失意人”:富有藝術氣息的葉雕
在一眾熱鬧非凡的攤位間,隱藏著一家門可羅雀卻富有藝術氣息的攤位。
“葉雕定制”的招牌掛在后備廂上,后備廂內放置著大大小小的玩偶和彩色的LED燈,寫著“LOVE”的燈牌為攤位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氣息。6個亞克力材質的相框排列整齊,相框內是一張黃色的背景紙和一片已經被做成標本的銀杏樹葉。樹葉上,雕刻出的人臉模樣栩栩如生。
攤主小袁是河南人,由于工作調度不久前來到了武漢,做消防器材維護。葉雕是小袁的興趣愛好,“看別人做感覺很好玩,就開始自學,至今已經做了兩年了。”在小袁看來,自學葉雕并不難,主要考驗繪畫能力,“只要能畫出來一般也能雕刻出來。”
小袁介紹,一件葉雕作品的制作大概要一到兩個小時,“黑色筆跡是碳,銀杏樹葉是在我老家自己摘的。”啟動資金也不高,一支雕刻筆90塊錢,亞克力相框按批發價幾塊錢就能拿下。而在集市上,一件葉雕作品,小袁賣到了50元。
30日是他第一次出來擺攤。為了這次擺攤,小袁提前幾天就開始準備,做了不少葉雕放在后備廂當作樣品。
有不少人來詢問價格、制作時長。可能是聽到葉雕不能現場制作,只能預定郵寄到家,顧客紛紛離開。小袁對此表示無奈,“我需要用很多工具,不可能都帶到這里。而且做一個的時間太長,我不可能讓客人在這等一兩個小時。”
除了葉雕,小袁還做蛋雕,用雞蛋殼進行雕刻。小袁說,蛋雕原理和葉雕差不多,就是要比葉雕更仔細些。
【6】汽車后備廂集市:一位小學老師的落日計劃
李紫陽是這場汽車后備廂露營創意市集的組織者。
九派新聞記者在集市上見到李紫陽時,他正忙得不亦樂乎。一會兒為站在后備廂上唱《孤勇者》的朋友打光助興,一會兒穿插于車輛中指揮交通,一會兒回到自己的攤鋪打理。
除了組織者和攤主,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小學計算機技術老師。
這是一群追尋自由的年輕人。用李紫陽的話來說,“我們是一群斜杠青年。”
下班后,他不想待在家里刷手機,但無法旅行,便約著幾個朋友,進行各種戶外活動:露營、滑板、溜車,“就是圖個開心。”
他們每日三五成群地在城市里探索露營的好地方。時間久了,發現“總是我們幾個人一起玩”,逐漸萌生了用車輛后備廂擺攤的想法。
在車友群和露營群里邀約,李紫陽驚喜地發現很多小伙伴與他們不謀而合。大家打開后備廂、共享露營設備,有的賣冰粉、有的賣提拉米蘇、烤腸、檸檬茶,城市落日計劃開始了。
從露營集市第一次的4臺車到如今的64臺車,越來越多的攤主加入到李紫陽的隊伍,粉絲也在不斷積累。
6月30日是車隊在青山江灘擺攤的最后一天。現場熙熙攘攘,男女老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在各個后備廂之間流連忘返、駐足拍照。
“我們做這個擺攤,公園管理方、物業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李紫陽說,車主們以前愛好露營,大家都會自覺地帶走垃圾,不給公園和街道增加負擔。
為了加強管理,在他的“沒事找市”商戶群里,每一個商戶都需要完成信息備案統計表。他在群里多次提示“餐飲類項目需完成健康證辦理,明火用電等特殊經營項目應提前與我溝通。”
此外,李紫陽還負責協調車位、與有關部門協商、收集大家的建議等。雖然工作略有些煩瑣,但他覺得累并快樂著。
在他看來,“這些攤兒做得很有范兒,后備廂擺攤不僅僅是賣東西,還是一種文化風氣。”
李紫陽暢想過未來。他希望后備廂集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終把集市打造成一個社交場所。
接下來,車隊還會前往曇華林、黎黃陂路等地,繼續他們的落日計劃。
九派新聞記者 楊冰鈺 實習記者 陳曦 陳箐吟 高旗 劉文琴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
頭條 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