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評論員 歇山
(資料圖)
網傳視頻“手機掉落西湖,打撈人員要求支付高額打撈費”,被證實為一起自編自導自演的商業推廣。
五一假期,許多人在去景區游玩時可能會遇到手機掉到水里的情況,而這則視頻導演的“高價撈手機事件”,一時之間引發了網友熱議,高居新聞熱搜榜。
近年來,此類制造“熱搜”事件時有發生。
隨著各類新興互聯網業態的興起,在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分發方式中,具有嚴肅社會意義的新聞往往沉降谷底,一地雞毛甚至虛假新聞往往高居熱搜榜。
如果說“熱搜”定義了社會一天的表情,那么制造“熱搜”泛濫,無異于導演“社會真相”。也就是說,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面目失真的社會。
制造“熱搜”,制造的是利益。
那些深諳流量密碼的人們,很懂得流量的玩法。他們或是自媒體,或是商業團隊,或是企業機構,甚至也有專業媒體下場。
正如“高價撈手機事件”,一個商業公司,把自己的業務通過自導自演的方式,包裝為一場公共事件,引起眾人關注和討論。
在眾多的流量生意中,一些企業利益、團隊利益、個人利益借著導演的“真相”,直接上升為“公共利益”,將私人之事變成了眾人關心之事。
很多時候,策劃與新聞已經不再涇渭分明,甚至策劃就是新聞本身。許多制造的“熱搜”,甚至不構成虛假新聞,因為事情本身都是真實的,只是傳播手段無限放大,事件的關注度遠遠高過了事件之意義。
制造“熱搜”,至為危害后果是制造“輿論”。
輿論本是眾人之意見,但也可能被各種力量利用、誤導甚至劫持。
互聯網時代,原本是人人掌握麥克風,人人對公眾事務發言,公眾輿論暢意涌動。
但在流量的生意經中,在高度技術化的傳播手段中,有些人麥克風的聲量更高一些。他們可以把無聊之事變成眾人嚴肅討論之話題,或者在爭議性話題中“帶節奏”“帶情緒”,亦或者模糊“對錯”、轉移爭議。
當然,一個理性社會原本觀點多元,也當允許爭議存在。但當私利攪動流量的渾水,是非對錯往往變成了話術之爭,變成了情緒之爭,變成了立場之爭。
也有的制造“熱搜”方式,是“花錢撤熱搜”,“花錢買熱搜”。正如一些危機公關正是借此方式,推動新熱點覆蓋舊熱點,轉移了人們關切和熱議之事。
事實上,真正值得關切和討論的,不是關乎公眾利益之事嗎?但流量生意經更關心的是,誰的視頻拍的溜,誰的發布時機把握得準,誰的多巴胺更充足……
許多熱點事件中,事實真相被“平移”,次生輿情不斷衍生,顯示著輿論場的混亂。
還有一些熱點事件中,專業媒體是基于流量的玩法而參與報道,專業的報道力量自廢武功,妄圖把控流量卻往往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正如近日的“四川母女插隊事件”,插隊事實依靠各方自說自話,專業媒體忙于下場互撕,插隊事件變成了“地域黑”,網上則引發罵戰和網絡暴力。
人們常說,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我們卻都身處信息孤島。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聞,時時滾動的熱搜,我們卻越來越疑惑,這個社會正在發生什么?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