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據新聞晨報報道,4月15日 安徽宿州市埇橋區蒿溝鎮,一名空中雜技女演員在表演時意外墜落,經搶救無效死亡。該女演員搭檔為其丈夫。
4月17日,記者從權威信源獲悉,相關涉事公司已和家屬簽署協議,家屬獲得一定賠償。女演員孫某某遺體已送回河南老家安葬 。據悉,女演員丈夫表示未來可能不會從事高空雜技行業。
女演員墜亡事件曝光后在網上引發熱議,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女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為什么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且主辦方甚至還以“沒有保護措施”來作為表演的賣點。雜技真就是一項“以命相搏”的驚險藝術嗎,為了所謂的“表演真實性”就真的可以忽略必要的安全措施嗎?
中國雜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其雛形可追溯至秦朝博采眾長的角抵戲,歷經多個朝代的創新發展,于漢代形成“百戲”體系,在宋代甚至形成了培育雜技人才的“科班”。近代的中國雜技形式多樣,其中有危險性較低的表演,如頂碗、柔術、變戲法、獨輪車等,還有一些項目則具有一定危險性,如走鋼絲、空中飛人、雙桿爬等。據筆者了解,那些具有危險性的雜技表演絕非如那主持人所說,“只有不戴保護措施的才是真雜技表演”。恰恰相反,這些雜技項目從一開始就應該有著“層層保護”。
首先在演員的培訓階段,高空雜技演員都需要練就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柔韌性以及極高的心理素質。其次,高空雜技對表演的高度有著嚴格的要求與控制。一般在使用吊車進行高空表演時,高度會控制在3米左右,最高不超過5米。在這樣的高度上表演,即使出現危險,演員也不會有生命危險。在高度更高的表演,如空中飛人中,不僅演員的手部、腰部會用不顯眼的綢吊綁住,舞臺下方也必須鋪設彈力網作為“雙重保險”。最后,高空雜技在表演過程中,從來都不是以“驚險刺激”、“博人眼球”為目的。視情況拋棄危險系數高的動作,量力而行是高空雜技業內的共識。
中國雜技的特色從來都是平中求奇、險中求穩,看似驚險刺激,實則四平八穩。無論是走鋼絲還是空中飛人,表演的核心都是要求“穩”。高空雜技固然有冒險成分,但從來不是需要表演者通過賭上性命去追求所謂的“真實”。被譽為“雜技奧斯卡”的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最高獎“金小丑獎”的獎杯是一個抱球微笑的小丑,這也就揭示了雜技是一項給觀眾帶去愉悅而非追求刺激的技藝。
同時,這次的墜亡事件也給所有舉行類似表演的主辦方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在舉辦可能存在危險性的表演時,一定要做好安保措施,將存在生命危險的動作、行為扼殺在搖籃里。保障每一位演員的生命安全是原則更是底線,畢竟再高的演出效果也高不過生命。試問,如果每場雜技演出都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表演”,那這個雛形于秦朝的傳統技藝又是如何傳承至今的呢?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