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評論員 文和刀
這兩天,馮小剛在訪談中的一段言論引發熱議,“馮小剛說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話題也登上熱搜。
此話乍一聽有些委屈,實際是斷章取義了。
(相關資料圖)
去年以來,網絡上一度傳言馮小剛一家移民海外。馮小剛在訪談中坦言:“一開始你會覺得不適應,你覺得(別人)給我造了謠……因為他往你這發泄,他沒有任何后果,他就覺得罵文藝界怎么都行,打你不許喊疼,打你也不許還手……即使這樣說那你甭當名人了,你當一個最默默無聞的一人,你愿意嗎?你也不愿意。是吧,那你還能拍電影嗎?你拍不了,所以這個是平衡?!?/p>
對于謠言,馮小剛的心得是不要回應,不要說話,因為你的任何回應,你覺得是在澄清,但是會引起更大的討論,使謠言傳播得更廣。
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看似一個好策略,實則一個偽命題。這樣的說法越多、傳得越起勁,實則等同于鼓勵輿論綁架。
現在這個自媒體遍地的時代,什么人物都可以當一當這個公眾人物了。那些深陷網絡暴力中的普通人,在網暴的那一刻,也成為了“公眾人物”。
隨手分享生活的素人——即興唱歌的小伙,存款五千的女孩,糖水賣兩塊的老爺爺,甚至靜靜過著自己生活的殘疾二舅——也能一朝獲得數百上千萬的流量曝光,甚至一度被冠以“網紅”的名號。
現如今素人引發風暴的能量,未必會低于上個時代的“流量爆款”馮小剛。公眾人物和素人身份的界限早就不再分明,并且模糊程度正在與日俱增。
每一個曾被公共平臺記錄下自己生活一角的人,如今都是“薛定諤”的公眾人物——你不知道聚光燈可以有多刺眼,直到被命運“開盒”的那一瞬間。
今日之馮小剛,明日之papi醬;今日之粉發女孩,后日之你我。公眾人物的困境,未嘗不會變成你我的困境,僅僅是社會共同難題的一個變體。面對所謂質疑,澄清反而往往引起更大的議論,這樣的困局已經多次在粉發女孩等人身上上演。沉默,當然是一種下策,然而在對比中反而成了一種上策,如何不是一種荒誕。
不應鼓勵為了賣慘宣傳什么“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我們不應鼓勵報道中的這種話術,在本就魚龍混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中,給壓力重重的當事人再添一層思想包袱。看似無限同情,實則語言施壓。
對“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一類話的證偽,只需簡單粗暴地說嘴和手腳長在公眾人物的身上,沒人捆著,捆著他的只有輿論綁架和綁架帶來的思想包袱。但歸根結底在互聯網的輿論環境,只要輿論綁架越少,包袱自然越少,痛快還手的阻力自然越小,環境自然越好。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