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縱觀長江流域舞蹈藝術歷史,我們能解讀出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生命繁衍的贊美與未來期許的展望。”4月6日下午,由武漢市社科院、武漢市社科界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15期大江論壇在武漢市平和打包廠舊址舉行。 本次大江講壇主題為“銖衣搖曳大江流·長江流域舞蹈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現代演繹”。來自武漢音樂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武漢市社科院等單位的教授學者們齊聚一堂,研討長江流域舞蹈藝術的時代價值。 長江流域舞蹈藝術具有“包容”精神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特聘教師榮濤認為,包容體現一種文化高度,長江流域舞蹈藝術的傳承之路永遠需要與包容并行,“舞蹈照亮了勞動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生活感與幸福感。長江流域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真正需要的是像大江大河一樣具有‘包容’精神。” 與會教授Kevin Polak提出,長江流域舞蹈是“環境舞蹈”,它回歸自然,將客觀環境與舞蹈融為一體,讓人們去接受自己的生活、了解周邊的環境、挖掘自己的內心所想;Kevin Polak還將觀眾群體分為已購票或已知活動的有意觀展觀眾群體與臨時到達場地的意外觀展觀眾群體,并希望在武漢能產生更多的意外觀展觀眾群體,做好社會群體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從而維系長江流域舞蹈藝術的內在價值。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特聘教授、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教授張素琴認為以往人們對長江流域舞蹈文化的認知容易陷入文化保護的單一認知、固化的藝術性創作陷阱中,相關學者應加以重視。 如何利用長江流域舞蹈藝術資源?張素琴贊許了一些學校開展以公共藝術為教育中心的身體社會參與性課程、推出與長江文化相關的舞蹈作品等做法,“舞蹈的文化資源本應用作為社會的重要資本為今天的城市文化服務、為社會的介入服務。讓長江流域的舞蹈文化介入到一種廣義的生態環境服務概念中,從而推動長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動超越歷史、參與城市文化敘事,真正成為公共城市發展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手牽手圍圈而舞,“舞蹈能對話長江,究其原因在于舞蹈屬于人”
講壇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針對長江流域舞蹈藝術特點,專家們在講壇現場暢所欲言。 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柳雅青指出,“原始圖舞、連臂踏歌”是長江流域舞蹈藝術史上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舞蹈形式,長江流域內的廣大勞動人民手牽手圍圈而舞,以此寄托美好生活、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特聘教授、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終身教授殷梅認為,長江流域舞蹈藝術源遠流長。舞蹈能對話長江,究其原因在于舞蹈屬于人,“舞蹈是人心的、人與人之間的、富含人性的,它展現了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連接與共處。”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