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幽幽,草地青青,小溪在旁邊靜靜流淌。肅穆的儀仗隊穿過小橋,將逝者送往生命的終點。
“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沒有長眠……”在安葬現場,禮儀師齊聲朗誦詩歌《化作千風》。
(資料圖)
這是一場生態葬禮,沒有墓碑,不留記號。逝者的骨灰盒被埋葬在草坪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骨灰將會降解,最終融合于大自然。
武漢市石門峰紀念公園生態環保葬儀式現場。圖|九派新聞實習記者李偉俊
殯葬行業從業者馮慶邦表示,推行生態葬、綠色殯葬是行業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是考量經營因素:一些城市化程度高、老齡化嚴重的城市出現墓地資源緊張的問題,需要在現有的土地上增加安葬量。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提升城市的殯葬理念,實現“墓園公園化”,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
【1】相比傳統墓葬,生態葬價格低、占地少
3月31日下午,在武漢石門峰紀念公園生態環保葬現場,逝者家屬余先生告訴九派新聞,“選擇生態葬一方面比較環保,另外,根據我姨父的遺愿,他也希望去世后能夠回歸自然。”
一位女士稱,本次安葬的逝者里面有她的母親。老人今年92歲,有阿爾茨海默病,年初因摔跤離世了。家屬在殯儀館看到了生態葬這種方式,覺得很環保,就聯系了石門峰紀念公園進行登記。
九派新聞從園方獲悉,此次集體生態葬為免費舉辦。自2015年4月3日舉辦首屆生態環保葬活動以來,石門峰紀念公園已連續8年累計為2000多位逝者,舉行隆重的送別儀式。今年生態環保葬有226位逝者入土為安、與芳草相伴。
馮慶邦稱,生態葬的形式沒有嚴格界定,但都具有節地、環保的特點。他在哈爾濱明西園工作,這是福壽園國際集團旗下的一家經營性公墓。由于當地緯度高,天氣寒冷,樹葬成功率不是很高,“像其他的壁葬,花壇葬,草坪葬,我們這邊都是有的。”
他介紹,花壇葬是把骨灰放在一個可降解的骨灰壇里,然后埋入花壇里,(花壇)里面可以種一些花草,半年左右時間,骨灰壇會自然降解,骨灰就和土壤融為一體,回歸自然了。此外,花壇還可以作為一個園林景觀。
花壇葬。圖|受訪者提供
草坪葬的理念相對不太一樣。一整塊草坪上面,放一塊臥著的石頭,在石頭上記錄逝者名字,石頭下面,埋葬骨灰盒。“保留了逝者骨灰,但相對來講,也是非常節約用地。”
至于更廣為人知的海葬,馮慶邦稱,這種形式比較看重地理位置,“哈爾濱離海比較遠,所以基本都是由當地的民政部門和大連相關部門一起合作舉辦,在大連那邊進行海葬。”
當老齡化社會遇到土地資源緊缺,“墓地比房價貴”“白色暴利”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相比于傳統墓葬,在價格方面,生態葬也具有明顯優勢。
馮慶邦表示,“相比傳統產品,生態葬的價格只有它們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那種集體的花壇葬,是完全免費的。”
【2】多地民政部門推行生態葬,有地方最高獎勵五千元
九派新聞注意到,2016年,民政部曾發布《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
《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圖|民政部官網截圖
意見中提到:“著力加強城鎮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原則上新建城鎮公益性公墓的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100%。”
此外,在保障措施層面,提到各地方具體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可健全獎補激勵機制:
“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環保殯葬用品補貼制度,對帶頭推行無毒、可降解環保用品的殯葬服務單位或使用者親屬,給予適當獎勵或補貼,推動環保殯葬用品的推廣應用。”
據哈爾濱新聞網,今年,哈爾濱市重新啟動赴大連集體海葬活動,海葬基本費用由原來的3000元下調為2000元。此外,從2016年4月起,黑龍江省全面實施骨灰海葬補貼政策,每戶骨灰海葬補貼標準1000元。
九派新聞查詢發現,除了哈爾濱,全國有多座城市都推出生態葬獎勵辦法。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于2018年出臺《臺州市椒江區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在原有“逝后獎補”的基礎上增加了“生前享有”獎勵機制。對年滿70周歲的申請人,按照70周歲、80周歲、90周歲、100周歲的年齡階段,分別給予每月100元、150元、200元、300元的獎勵。選擇海葬的申請人逝后一次性再獎勵2000元。
銀川市于2014年、2017年連續兩次調整惠民殯葬及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補助辦法。目前,只要是銀川市戶籍居民,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最高給予5000元的資金獎勵補助。
今年,福建首個生態葬獎補政策出臺,福州本地亡故居民海葬獎補3000元,骨灰海葬活動時免費隨行2名親屬,并頒發海葬證書。
“對于市場來說,其實(生態葬)現在的接受度已經有了質的提高,居民對生態葬的了解和認知、社會層面的殯葬文化理念,都在一點點轉變、進步。”馮慶邦說。
【3】相比安葬方式,下葬儀式感更重要
在一篇關于《城鎮家庭墓地消費決策機制的研究》的論文中提到,墓地購買作為一種家庭消費行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家庭資產、家庭子女數量等。
這一點,馮慶邦深有感觸。一些顧客沒有辦法接受生態葬的原因,更多來自身邊的人。“顧客給父母買塊墓地,覺得我們的生態葬產品很好,環境也不錯,但可能他回去以后,其他親屬會表示質疑:你給挑到什么地方了,那可不行,那個骨灰你得好好留著。”
但他也發現,前來咨詢生態葬的人逐漸變多了。一些人在理解殯葬文化后,能夠擺脫傳統,選擇這種更加生態環保的綠色殯葬形式。“生態陵園和傳統墓園的景觀區別很大,氣氛也沒那么壓抑,一些客戶反而更喜歡這種花花草草的地方。”
哈爾濱明西園。圖|受訪者提供
在生前整理師小沫(化名)看來,死者為大這樣的傳統思想決定了人們不會在這個事情上計算太多,反而是提早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會促進生態葬。
“因為這個過程會讓人們更能看重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自己和家人完成比如生命末期的愿望,或者給即將離開的人更多情感上的關懷,生前沒有太多遺憾,逝后可能也就不執著于傳統的厚葬。”她說。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郭燦輝曾指出,當越來越多的人采取此類葬法時,生態葬也面臨備受關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骨灰能否快速有效分解、生態葬式與流程能否更具溫度、生態葬區規劃普遍缺乏、后續人文追思之質疑等。
武漢市石門峰紀念公園,逝者家屬在獻花。圖|九派新聞實習記者李偉俊
馮慶邦表示,儀式感主要來自下葬環節,會有專業的禮儀人員來進行安葬儀式,提升家屬的直觀感受。
他和同事們也會提前從殯儀館取出無兒無女的逝者骨灰盒,“那個時候,我覺得我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他提到電影《人生大事》,三妹的父親在臨終前逐漸接受了兒子,并且讓兒子全權為他處理后事。莫三妹將父親的骨灰用放煙花的方式升到了天空,綻放出了美麗的花朵。
“其實大多數人會覺得很扯,但我覺得這種(煙花葬)形式也很好,塵歸塵,土歸土,想開了其實也可以。”他說。
九派新聞記者 武菲菲 實習記者 李偉俊
編輯 任卓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