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博 川觀新聞記者 袁敏 袁城霖
達州是四川省產糧大市,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位居全省第一。4月18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報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走進達州大竹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記錄下發生在這片川東糯稻核心產區農田里的新鮮事。
行走在農業園區,“中國糯米之鄉”宣傳招牌隨處可見。園區里,糯稻是絕對主角,去年的種植面積已擴展到2.5萬畝。
“鄧大江,先停一下。”大竹縣月華鎮愛國村,與采訪小分隊同行的當地農技人員朝著水田方向大喊了一嗓子。
月華鎮糯稻種植大戶鄧大江。卓峻帆 攝
“來了,來了!”伴隨拖拉機的轟鳴,正在犁田的月華鎮糯稻種植大戶鄧大江扭頭大聲答道。將拖拉機停靠田邊,鄧大江一個箭步沖上田坎,雨靴上的泥水濺落一地。
“一年一個變其實都說慢了,這幾年發生在田里的變化太多了。”見到記者,37歲的鄧大江說起變化。今年是他在家鄉發展糯稻規模種植的第6個年頭。
6年間的變化,他先從秧田間延伸的生產便道變寬說起。通過覆蓋全園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塊間的生產便道從最開始的1米,擴展到2.2米,再到最寬處的3.5米。“路寬了,大機器才能進,不然田里哪忙得過來。”如今,鄧大江已購置了兩臺收割機、兩臺拖拉機,還配備了一臺運送設備的輕卡。
路寬了,盯著秧田的“眼睛”也多了。在與記者對話時,鄧大江的手機鈴聲響起。電話來自園區信息化管理中心,特別提醒他要注意近期秧田水情的管理。“以前是自己看秧田,現在多了雙‘眼睛’幫忙看,及時提醒,讓人安心了很多。”
園區信息化管理中心借助覆蓋園區的智能物聯設施,對園區內氣象、土壤、蟲情等影響糯稻種植的環境因素實現實時監控。打開一張大屏,園區各田塊的實時情況盡收眼底,相關預警信息也可以與園區業主實時互通。
“今年,我們的播種方式也變了哦。”今年,鄧大江不再采用先育秧再移栽的傳統種植方式,而是以無人機直接在秧田中播種。雖說種子用量多了些,但這種方式帶來的省時、省力、高產等特點,還是讓鄧大江愿意實驗。
今年繼續擴大規模完成300畝糯稻播種是鄧大江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家鄉變化太快,同時很多變化讓我們種田心頭有底了,挺好。”
“還有更多的變化將發生。”與小分隊同行田間,大竹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湯庭蘭也一路細數著這片農業園區即將發生的新鮮事:搭建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優質糯稻制種科技攻關、打造精品農旅融合旅游線路……
“園區去年的總產值已達到10.8億元,一‘糯’千金的大竹糯稻值得更多期待。”湯庭蘭說。
【來源:川觀新聞】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