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東風航天城,弱水河退去了寒冰,饅頭柳披上了新綠,道路兩旁、庭院深處,杏花、桃花、梨花、丁香花悄然綻放,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航天城內,繽紛春色,帶來無限繾綣浪漫;城外,厲兵秣馬,激起勃勃戰斗豪情。
加強訓練演練,提高協同配合能力
“東風,雄鷹報告,直升機目視返回艙著陸,報告完畢。”聽到空中分隊的報告,地面猛士車隊聞令而動,來自各個方向的機動搜救分隊從各自待命地點出發,前往預報落點周邊展開搜索。伴隨著直升機的轟鳴聲和猛士車輛卷起的滾滾煙塵,一場搜救演練在東風著陸場全面鋪開。據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地面分隊指揮員牛永進介紹,像這樣的訓練演練,半年來,已經上演了無數次。
著陸場系統在進行全系統綜合演練。
去年十月,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伴著金色胡楊出征太空、勇闖蒼穹。此后半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救回收分隊時刻待命,做好做足迎接航天英雄平安回家的準備。
“空間站階段,載人飛船發射采用常急兼備的滾動備份模式。東風著陸場作為載人飛船主著陸場,為滿足應急發射救援需求,必須隨時拉得出、救得下、打得贏。”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陣地指揮組組長杜運新堅定地說。
航天搜救是大協同、大會戰工程。據了解,為了提高搜救隊員對任務環境的適應能力,他們按照分系統訓練、系統間匹配訓練、空地協同訓練、全系統演練等4個階段組織了訓練演練。還調動各參試方,組織了搜救隊員直升機絞車機降訓練、空地協同搜救訓練、全系統全流程綜合演練,提高系統間協同配合能力。
兵貴神速,航天搜救更是如此。為了能夠快速到達落點,前期,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地面分隊先鋒小組按照地形劃分區域,按照區域劃分車輛,對東風著陸場每一寸土地進行了勘察。經過上百次的勘察,“東風著陸場搜救導航系統”已經銘刻在每一個地面分隊隊員的記憶里,成為執行任務時的條件反射。“著陸場地形復雜,軟戈壁、沙漠駕駛是必備技能,作為駕駛員,必須熟練應對各種地形,以最快速度前出處置。”地面分隊特種車駕駛員馬俊說。
預設各種復雜情況,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4月7日,該中心組織各參試單位開展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第二次全系統綜合演練。演練模擬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以升力控制方式返回東風著陸場東區,任務指揮部決策跨區選擇新瞄準點,返回艙呈傾倒狀態。“通過預設各種復雜條件,反復推演不同情況下的搜救力量行動方案,基本做到正常情況有方案、異常情況有預案、極端情況有對策。”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說。
有著40年工作經驗的卞韓城,仍舊活躍在航天搜救第一線。為了設計出最理想的搜救方案,他和團隊圍繞“天上怎么飛,地上怎么控、我們怎么救”開展方案設計,模擬返回艙著陸于戈壁、鹽堿地、梭梭林、濕地等各種情況,提前預研預判,做好最壞打算。
東風著陸場地域遼闊,分為兩大片區,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此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首次實施快速返回,為預防飛船偏差著陸,他們在著陸場東西兩側各布設地面分隊。為預防飛船著陸于河流湖泊,在兩個著陸區之間的河流地域預置履帶式重裝救援分隊。整個東風著陸場搜救力量,除了空中分隊、地面分隊,還包括機動搜救分隊、光電搜索分隊、重裝救援分隊等共14支搜救力量。大家各司其職,共同筑起了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的“銅墻鐵壁”。
新研裝備亮相,助力搜救既高效又溫暖
“我們的醫監醫救任務包括待發段、上升段、運行段、返回段等多個任務階段,尤其是運行段,我們作為東風著陸場的唯一一支醫療救護力量,責任重大。”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醫療救護隊隊長吳冬惠介紹。
針對此次任務航天員6個月長期在軌駐留返回地面后的醫監醫保需求,東風著陸場新研了航天員專用座椅、航天員醫監醫保車、航天員醫監醫保帳篷,形成首選醫監醫保車、備選充氣帳篷、保底使用醫監醫保直升機的航天員醫監醫保保障新模式。“醫監醫救車就是一臺移動的ICU,不僅具備手術條件,而且車內空間大,具備1人1車醫監醫保的條件,車內都獨立衛生間、空氣調節系統和自動升降梯,比神十二回收任務航天員醫監醫保條件改善許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醫療救護隊指揮員李宏國說。
介紹,此次任務在直升機艙內布局方面,從技術手段上提高了搜索信息呈現的完整性和機載顛簸環境下系統工作的可靠性,為空中搜索的高效指揮創造了條件。研制了直升機前艙搜索引導系統,將飛船彈道和光學圖像由直升機后艙送到前艙,實時計算和顯示直升機距離飛船的距離和方位、搜索圖像等信息,使飛行機組具備了實時感知飛船飛行態勢的能力,為實現艙落機臨的搜索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以前直升機上,機組成員給飛行員提供落點坐標,靠手寫文字或者喊話,效率不佳,還容易出錯。有了前艙搜索引導系統,返回艙在飛機什么方位、距離飛機多遠,一目了然。”空中分隊隊員宋超說。
“目前,著陸場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具備了執行任務的條件。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堅決完成此次搜索救援任務,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畫上圓滿句號。”卞韓城信心滿滿地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歡歡 通訊員: 奉青玲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歡歡 通訊員: 奉青玲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蔡凌躍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
頭條 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