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施肥,再犁地,再耢平,然后進行春季播種。”日前,在“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旱作梯田核心區王金莊村山坡上,村民李梅勤正在進行直播春耕生產。她說:“我在田里邊勞動邊直播,是讓外面人也瞧瞧咱們咋種地的,回頭秋天收了小米肯定‘一搶而空’!”
“一年一季,春種秋收。俺們傳統的耕作方式,播種的也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種子。”李梅勤頭戴草帽,身穿一件綠色的極具鄉土氣息上衣,牽著自家的小毛驢耕地。她自豪地說,去年直播賣小米每斤10元錢,還是供不應求。今年直播,“就是要把這里耕作模式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幾千年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旱作梯田’農耕文化,也為秋收‘賣米’做準備。”
“嘚、嘚,駕、駕!”由于太行山陡,條條梯田彎彎曲曲,旱作梯田始終堅持著千百年來的傳統耕作。清明過后,這一帶的村民便開始春耕春播,或牽或騎著小毛驢,馱著犁、耢、镢頭等傳統農具爬坡上山坡的梯田,像李梅勤這樣往返穿梭,開啟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耕勞作。
67歲的曹為珍老農說:“你瞧!我養了20年的小毛驢正在拉耢播種。它春天犁地播種,秋天馱運收獲,還拉碾子拉磨。游客來了,騎上我的毛驢轉轉梯田、看看景色……”她介紹說,旱作梯田的獨特農耕文化,與山下的村莊交相輝映,衍生出了“石頭文化”、“毛驢文化”、飲食文化等,還有蘿卜峧溝、桃花水溝、康巖溝等24道大溝120條小溝,呈現出了“嶺、溝、坡、垴、洼、峧、磢、山、旮旯”等九類地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體驗休閑。
據了解,去年,涉縣旱作梯田系統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曾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贊譽“中國第二個長城”、“了不起的人間奇跡”。隨著特色農產品的熱賣和相關旅游產業的開發,梯田保護和利用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和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者:王月紅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杰
【來源:中國農網】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7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