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藥就抗病抗蟲、戶外種也能越過寒冬,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博士李淑斌從上萬種雜交可能中培育出的“晉寧翠花”,管護簡單、耗能更低,被稱為“環保月季”。
輾轉各地收集月季種質資源,新車3年公里數就破了30萬。2015年至今,李淑斌培育出10多個新品種,400畝研發基地綠意盎然、花香滿園。
基地里保存的月季種質資源。臧瀟攝
幾進山林,只為尋一縷花香
一路上行,從村路到土路,再到滿是沙石的坡地,路越走越陡,不知道拐了多少彎,才終于來到李淑斌的種質資源保存基地。
走遍云貴川,也到訪兩湖和西北,李淑斌最終將基地選在昆明市晉寧區清水河村,不僅考慮這里月季種植產業基礎好、氣候適宜,也看中昆明的科研院校園藝學科建設和發展前景,留得住人才。
基地里盛開的月季。李淑斌攝
一下車,最直接的感受是空氣清幽、花香沁人心脾。但之后,更多的是新奇。一排花盆,月季花色、品種不同,但健康程度卻也參差不齊。有的葉片油亮,有的已經爬滿蚜蟲,有的甚至已經發黃枯萎。并非管理不到位,而是李淑斌故意為之:自然條件下,各種月季花抗蟲、抗病的基因優勢一目了然。
李淑斌在基地查看月季生長情況。臧瀟攝
在基地中央,最受矚目的是一棵單瓣古月季花,四五米高,白瓣黃蕊的花開滿枝頭,上面嫁接了不少枝條開展實驗。“第一次去在5月,花期結束不好分辨,來年我們提前一個月就進了山,幾乎放棄時才發現這棵花。”李淑斌輕描淡寫,但野外搜集并非易事。果實成熟,種子或成為動物的食物來源;落入土壤,溫度、濕度、休眠期,萌發過程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即便植株長成,錯過花期,想要在森林中分辨幾棵灌木也是難上加難。多年輾轉、采集移栽,李淑斌和團隊靠堅持,有時也要靠機緣。
基地中保存的天然雜交種。李淑斌攝
如今,種質保存基地里保存了60個中國古老月季品種,2000多份優異種質資源,面積也擴展到200畝,但收集保護工作從未停止。“即便是同一個種,抗病蟲程度也會有差異,盡力采集,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種質資源有重要意義。”李淑斌說。
二十萬粒種子,十萬分之一概率
有了種質資源,李淑斌如今將重心放在育種。“父本抗害蟲害、母本花型美,但后代可能既不抗病、又不漂亮。”李淑斌說,按照基地如今的規模和育種基礎,每年雜交獲得的種子有二十萬粒,但只有兩到三個新品種可以達到“優異品種”的篩選要求,品種選育率僅十萬分之一。
選育大棚中的各類月季品種。臧瀟攝
選育流程長、投入大,李淑斌起初將團隊分為“藍軍”和“紅軍”,前者專注創新產品做市場,賺錢回流土地、供后者做研究。最難的時候,李淑斌甚至瞞著家里賣過房。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任職,李淑斌本可以不用艱難維系,他說將基地公司化運營,自籌資金、自負盈虧,是為了面向市場,也是為了自加壓力。
去年,李淑斌團隊被組織部門認定為“環保月季育種創新團隊”,在政府資金支持和村委會幫助下,李淑斌又流轉了200畝土地用于月季育種和試種,還在扦插擴繁溫室基礎上,新建了幾個溫室用于種子萌發和種苗培育。
剛剛萌發的月季苗。李淑斌攝
棚內暖濕,上批播種的種子有些已經萌發,再等幾個月,成功發芽的種苗將被移栽觀測,花型差、或是不抗病蟲的品種會被直接淘汰,通過的品種則進入試驗田測試,耐寒抗病等條件達到預期,才能通過扦插擴繁實現市場化。“新品種實現市場化,最快也要5年。”李淑斌說。
李淑斌培育的新品種“晉寧翠花”。李淑斌攝
試驗田里,幾朵粉橙色的月季花搖曳生姿,昆明市前幾日氣溫驟降,并沒有影響花朵迎風綻放。為了突破品種,李淑斌將許多薔薇屬野生種用于育種,擴大育種基因池。“全球有近200種薔薇資源,而過去月季品種選育,大量地在品種與品種間進行雜交,遺傳背景不豐富,獲得突破性品種的機率很低,關鍵在于找到更優良的親本。”李淑斌說。
種業振興,需要更多創新投入
“那棵天然雜交種,去年8月冒新芽,如今枝條已經四五米長,生長迅速、又有優良性狀,將是極為珍貴的育種材料。”多年收集,李淑斌在滇中大山里偶然發現的一棵花,為培育新品種提供了可能。
李淑斌在介紹珍稀天然雜交品種。臧瀟攝
起初,李淑斌只覺得這花葉片奇特、不得病,通過研究發現可能是大花香水月季和長尖葉薔薇的天然雜交種,但兩種親本卻遠沒有這棵“無名花”稀罕。“這花是我們基地的‘大熊貓’!天然雜交,氣候、環境、媒介缺一不可。”李淑斌感嘆大自然的奇妙,也希望能抓住來之不易的研究機會。
李淑斌在大棚查看種苗扦插擴繁情況。臧瀟攝
這幾年,為了進行雜交實驗,李淑斌通過采集、交換,收集抗病、花香和低溫條件開花等優種質資源2000多份,但培育新品種,還需要更多優良的種質資源。“國內種質資源豐富,但自主產權少之又少,種植品種也大多來自國外。種業振興,需要更多創新投入。”李淑斌目光堅定。
“如今有了政策和資金支持、條件改善,人才也能引得來、留得住。”去年12月,“科技小院”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掛牌清水河村,院內鄉村振興實驗室里的分子實驗設備齊全,為李淑斌和團隊提供了檢測、再生、光誘導等實驗條件,還有不少科研人員也慕名而來。
李淑斌介紹鄉村振興實驗室設備使用情況。臧瀟攝
不僅做實驗,“科技小院”還常有農戶上門咨詢,讓團隊幫忙檢測土壤水質、查看月季長勢、病蟲害鑒定,李淑斌十分歡迎。“科研是途徑,需求才是導向,團隊的優勢就是將科研和產業發展相融合。”去年6月,育種基地完成新一輪月季授粉,年底花開果落,育種基地又新播下二十萬粒種子,也是李淑斌的二十萬個希望。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6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
頭條 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