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4月2日消息(記者王錫斐 見習記者王姝姝)俯瞰茶山,層巒疊嶂,像是春天拂過山水,在地上按下指紋。
淳青茶園(央廣網發 高淳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曾被評為“中國30座最美茶園”,也是江蘇首個“中國最美茶園”,近日,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青茶園內一片繁忙。一根根茶葉經歷了風霜雨雪,經歷了復雜工藝,為千里之外的茶客帶去春天的滋味。
“斜杠農民”持證上崗
淳青茶園集聚區面積為5000畝,茶山總面積達萬畝。天蒙蒙亮,茶農們便背著竹簍沿起伏的公路,上茶山采茶。雨花茶、碧螺春和自主品牌金陵春是這里的“得意之作”。
“嫩嫩的芽頭不能掐,否則容易發黑。要用指腹捏或提。”“一棵茶樹上的茶葉,因為工藝不同,可以做出七種茶。”茶農們熱情向記者介紹。
采茶正當時(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姝姝 攝)
茶農多是來自附近的村民,每到3月底4月大家就會在農事之余,關注起采茶。不少都是有幾十年采茶經驗的“老茶農”,近幾年,“持證上崗”成了他們中的熱詞。
淳青茶園內青茶空間的創始人唐月英頗有感觸:“村民們原來只是兼職提高收入。后來通過田間課堂,跟著農學院和制茶大師系統學習,了解茶文化、學會制茶工藝,如今也成為了向游客介紹茶園的‘代言人’。”
從“會”到“精通”不僅讓茶農采出興趣,更提高了收入,打響了知名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制碧螺春的老師傅,從茶農變成了制茶大師。他有天賦有經驗,如今持證上崗,成為二級技師,被各地邀請。”唐月英說。
一片茶葉賞味古今
傳統工藝要“守舊”更要“創新”。高淳區茶葉實驗場選擇智慧茶園和茶旅融合,在新舊之間尋求平衡。
實驗場的二樓“沙沙”聲不絕于耳,茶香滿溢。幾排鐵鍋依此排列。“今年的天氣很適合茶葉生長,對茶農采茶和茶場制茶來說,優于去年。”區茶葉實驗場黨委書記、場長趙健明說。
如何保護并傳承傳統工藝?優化和提升又能體現在哪里?“茶場已有近70年歷史,我們近幾年在種植上用上了現代化設備,在一些茶田可以通過大氣監測、施肥監測,以智慧茶園和數字管理的形式讓茶葉品質和產量提升。”趙健明特別介紹道,在制茶方面,一些環節已經以機械代替人工,不僅能減輕茶農的工作強度,還能讓茶葉品質更為統一。其中一樓的全自動流水線設備更是在制茶高峰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些環節人工無法被替代。”
當被問及手工和機器哪個制茶更好,趙健明想了想,“不能這么比,我們講究用最合適的方式制茶。不斷探索,找出機械化和老手藝最合適的位置。我們也在與院校積極合作,希望培育出一批批懂科學、守技藝的新茶農。”
淳青茶園茶農采茶(央廣網發 高淳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兩年這里正在重新進行場區改造,下一步將重新整理舊廠房和舊機器,未來以茶文化博物館的形式與游客見面,向人們展現高淳的茶文化。
【來源:央廣網】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3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