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這座五千年前的真實古城,是什么樣的?與我們相隔幾千年的西山人,是如何生活的?又為何要筑這座城呢?
西門門道下層奠基遺存。
3月31日,文化學者閻鐵成說,5000多年前的西山,受母親河的滋潤,黃土發育豐厚,氣候更為溫暖濕潤,正是古代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所。專家通過對西山人人骨的檢測,發現西山人以小米為主食,配合吃一些肉類,不愁吃喝之余,西山人需要擔心的,就是氏族部落成員人身和財產安全了,筑城,便應運而生。
西山城址內的的人祭遺存。
“西山人所筑古城,由外環壕、內環壕、城墻三道防御設施組成,平面呈圓形,城墻內面積約35000平方米。其中,西山城墻是用版筑技術夯筑而成。”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研究員、西山遺址發掘領隊張玉石介紹說,所謂夯土版筑,是以經過加工的木板為模板,圍合成矩形的方塊,分層鋪土,用木棍(亦稱夯杵)將黃土用力夯打密實的過程。大規模的城墻及大型建筑基礎均采用這一方式筑造。城墻經過開挖基槽、修整槽底平面、填土筑墻等主要步驟,在筑墻時則采用了分段、分塊、逐層夯打等先進成熟的技術,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用版筑技術建造的城墻。
出土的彩陶壺。
城雖不大,生活其中的人們,卻也過得有滋有味。據張玉石介紹,城內發現房屋建筑遺存200余座、可以進行公共活動的400平方米的廣場、2000多個窖穴和灰坑、20余座廢棄窖穴中有大型獸骨架等,出土了眾多的陶、石、骨等器物,揭示出昭然有序的先民生活狀態。
在遠古時期,先民認為萬物有靈,人類任何行為都會被神靈洞察和操縱。那時候的祭祀活動極為頻繁,大量的奠基和祭祀遺跡的發現,是西山遺址發掘的另一個重要收獲。張玉石說,發掘中常可見在房基底部的墊土層中,埋有一件或數件罐、鼎等陶器,部分陶器內存有嬰兒的骨骼,一些骨骼并不完整,僅存頭骨或部分肢骨,在城墻尤其是北門和西門的發掘中,類似情況尤為引人注目,“根據分析,可以認定這些是建筑活動中一種具有特殊宗教意義的祭祀禮儀。”
作為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址,西山遺址當然也少不了仰韶文化的標志性元素——彩陶了。遺址發掘出土了眾多陶器,種類有鼎、罐、盆、缽等,其中,泥質紅陶紅彩高領壺、白衣褐彩彩陶缽等,不失為珍貴的藝術品。(鄭報全媒體記者 蘇瑜 秦華\文 李新華\圖)
編輯:趙靜
【來源:中原網】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2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
頭條 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