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有關負責人最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糧食安全。針對國內一些人對糧食短缺的擔憂,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權威專家介紹,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足,稻谷和小麥庫存均能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中國有信心應對可能到來的全球性糧食危機,牢牢端穩“飯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4月9日《經濟日報》)
受疫情全球暴發的影響,一些糧食出口國限制大米和小麥出口,由此引發國內一些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擔憂。少數地方出現了市民搶購囤積大米的情況,擾亂了糧食市場。對此,有關部門及專家持續發出權威聲音,告訴公眾“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足”的客觀事實,可以起到穩定市場、安定民心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經歷過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的重重考驗,經歷過國際市場幾次“過山車”式糧價大幅波動,特別是在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期間,30多個國家出現糧荒甚至引發社會動蕩,但中國糧食市場依然保持穩定。這些無不證明我國有足夠能力應對世界糧食短缺問題,證明“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足”所言不虛。
然而,盡管我國糧食庫存充足,但也不能盲目樂觀。中國農業大學專家課題組對我國大、中、小三類城市共2700桌不同規模的餐桌中剩余飯菜的蛋白質、脂肪等進行系統分析,保守推算,我國2007年至2008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于2.6億人一年所需;浪費脂肪300萬噸,相當于1.3億人一年所需(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報》),我國浪費糧食的現象比較普遍,節約糧食尚未真正形成廣泛共識。
針對糧食浪費現象,從政府到社會各界都采取了有力遏制措施。近年來,無論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饑餓體驗”,還是職能部門開展的“光盤行動”,都是對糧食的一種珍視和敬畏,旨在引領節約糧食的社會新風尚。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地推行“公勺公筷”及分餐制,這種健康文明的餐飲方式可以按需提供餐食,減少食物浪費。這正是全社會不遺余力推進共建文明餐桌、節約糧食的主要途徑之一,值得長期堅持。
近年來,有科技團隊研發出“光盤打卡”公益項目(通過技術識別出是否“光盤”,“光盤”當事人可獲得一定數額的現金獎勵),首先從高校開始推廣應用,讓“光盤”成為更多人的習慣。截至2019年11月,“光盤打卡”已經擁有10萬多用戶,在100余所高校中生根發芽。“光盤打卡”讓高校成為文明節約的“網紅地”,彰顯科技向善的正能量。有的中小學校要求學生就餐前背誦《就餐三字經》,讓孩子從小牢記《弟子規》中的“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使節約糧食理念扎根到青少年心坎里,踐行到日常行動中。
我國糧食庫存充足,但仍須念好“節約經”。針對剩飯剩菜行為,應運用道德規范加以約束,給飲食行業及市民一個修正不良習慣的空間,通過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溫馨提示,輔之批評教育等行政手段,提高經營者和消費者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能力,逐漸改變剩飯剩菜不打包等不文明的生活習慣。特別要運用“剩飯剩菜打包有獎”等激勵機制,培養市民良好的飲食習慣,使節約糧食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