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6日訊(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高琛琛)懷孕時就查出胎兒頸部有個包塊,湖南的王女士含淚留下了這個寶寶。產后,為“切除”兒子頸部的囊腫,她把僅有16天大的寶寶交給了武漢的專家。在多科醫生的聯手配合下,通過微創方式消除生命隱患。6日,王女士笑著帶寶寶回家了。
(資料圖)
王女士是湖南人,去年9月,她懷孕5個多月時,醫生在產檢中發現胎兒左側頸部有個大包塊。心疼寶寶,王女士選擇繼續孕育,于今年2月初平安生下體重3.3公斤的男孩。在當地醫院做了核磁等相關檢查,確診寶寶為先天性鰓裂囊腫。有的醫生建議做外科手術切除,有的醫生建議再等等看。
醫生精心為寶寶做治療。通訊員張祖國 攝
要不要做手術?一家人在等待中,發現孩子開始出現呼吸急促的癥狀。擔憂孩子的健康狀況,2月20日,王女士和家人帶寶寶趕來武漢兒童醫院就診。接診的新生兒外科醫生檢查發現,頸部囊腫的體積比出生時有所增大,擠壓到寶寶的氣管,孩子供氧不足,急需治療。
隨后,醫院立即組織MDT多學科會診,放射科、麻醉科、心胸外科、耳鼻喉科、新生兒外科等多科專家進行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寶寶的情況不適合外科手術,更適合介入手術。對于新生兒來說,囊腫體積巨大,周邊有為大腦供血的大血管,還有多處神經和組織,做外科手術切除風險高、創傷大,還很難徹底清除干凈。
刻不容緩。當晚6時30分,寶寶就接受了手術治療。在3位麻醉醫生的守護下,寶寶在手術室成功接受麻醉插管,這才被轉至介入手術室,進行急診介入治療。經過CT檢查確定囊腫的大小和位置后,醫院放射科主任劉新獻和助手憑借豐富的經驗精準穿刺,將囊腫內液體抽出一部分后,再注入造影劑做檢查,終于確定這是個兒童拳頭大小的囊腫,整體呈葫蘆狀,已有感染跡象。之后,介入專家上前,用引流管將藥物注入“葫蘆”內部,進行沖洗和硬化治療,一方面抗感染,另一方面可令囊腫“餓死”。
此后兩周,經過多次治療后,囊腫逐漸萎縮,寶寶呼吸平穩。6日,剛滿月不久的寶寶終于達到出院標準,王女士笑著帶孩子回家了。
“月齡小、病情重、囊腫大、周邊情況復雜,這個寶寶的手術風險很高。”劉新獻總結,寶寶之所以能順利過關,一方面有醫院強大的多學科力量“托底”;另一方面得益于介入專科的特色治療,對這類患兒已有多例治療經驗。
【編輯:余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5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
頭條 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