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除了有4座宋代城門遺址外,還有一座唐代城門遺址——羅城西門遺址。該遺址位于哪里?何年發現?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昨天進行了探訪。
掩藏在瘦西湖景區內
瘦西湖景區舉世聞名,但景區里一座城門遺址卻鮮為人知。這一遺址在瘦西湖畔沉睡千年,2009年進行保護展示。
記者昨天從瘦西湖景區北門進入,向南走不多遠,便可看見一座城墻磚砌成的水門城樓橋,在這座橋的東南方向,便是唐羅城西門遺址。遺址解讀牌上寫著“唐代羅城前期城墻”等字樣。
唐羅城西門城墻底寬12米,高度1.5米,主門道寬4.8米,南北馬道均寬2.7米。在唐代,瘦西湖只是一條護城河,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直到明清年間,才漸漸呈現出如今“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景象。唐羅城羅城的起建源于對防御外敵,子城與羅城之間是百姓居住的區域,有市場、民宅等。
“真的沒想到在瘦西湖景區里還有這樣一座城門遺址。”不少外地游客連連感嘆。
一門一洞形制遺跡保存較好
唐代羅城西門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市文物專家就得知唐代西城墻上最北端西門遺址的有關情況,2008年在瘦西湖萬花園二期工程考古工地上發現了該遺址。”專家介紹。
2008年春天,考古人員開始對唐城進行考察,經過約3個月鉆探,考古人員發現,位于唐羅城西城垣北端的這處西門,城門為一門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一門一洞形制遺跡保存較好。
唐代的這座羅城到宋朝后由于戰爭等緣故,被徹底毀滅,由于多年坍塌風化,遺址早已面目全非,本來十多米高的城墻成了殘垣斷壁。在當時考古發掘之前,這里曾是村莊,有農田和居民住宅區。
唐代揚州擁有子城羅城“兩重城”
“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這首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詩句,講的正是唐代的揚州城。唐代揚州城由子城和羅城組成,子城在蜀岡之上,羅城在蜀岡之下,‘兩重城’指的就是子城羅城。”專家介紹。
據介紹,子城為唐代揚州大都督府和官衙治所,羅城是唐代揚州手工業、商業和市民居住區。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羅城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南北長約4200米,東西寬約3120米,面積約13.8平方公里。羅城規劃嚴密,布局工整,功能分布明確,水陸交通形成棋盤狀布局。羅城內有南北大街6條,東西大街14條。根據目前考古成果推斷,唐羅城可能有城門13座,其中北門一座,南門4座,東門4座,西門4座,羅城城垣四周環以深壕。
唐羅城共有4座西門,最北端的就是瘦西湖景區內的這座西門遺址,而最南端的西門位于揚州大學農學院內。據了解,最南端的西門也是一門一洞結構,城外有甕城。在上述兩門之間,還有兩座西門,分別位于念四橋附近,以及文昌西路與揚子江路交會處東側。
“4座西門見證了唐朝揚州的繁華。”專家介紹說,《夢溪補筆談》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東西七里。由于唐代揚州是一座商業大城市,人口較多,為了進出城方便,揚州城每隔1000米左右即開一座城門,并建有一條東西縱貫的大街,盛世大唐揚州的繁榮可見一斑。
記者 張孔生
【來源:揚州日報】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7
頭條 22-03-26
頭條 22-03-26
頭條 22-03-26
頭條 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