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水,古運河圖景中的畫面——在眼前這座位于城市綠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重型塔吊撤離、外圍鋼架拆卸,被譽為“運河之舟”的首都博物館(東館)進入外裝和屋面收尾階段——
形似風帆的博物館主樓屋面
宛若木舟的觀眾共享大廳
如流水般波光粼粼的玻璃立面
完全顯露了出來
靜候揚帆起航之日~
走進施工現場,
工人們正站在高高的曲臂車上,給博物館外立面的玻璃進行固定和封邊。他們身后是六根高聳的梭形柱,如巨輪桅桿一般撐起“風帆”造型的龐大屋頂。
“這六根柱子可不簡單!”
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團首都博物館項目經理賈成亮介紹,每根梭形柱長達58米,重達50噸,中間粗兩頭細,最粗處直徑達1.5米,最細處直徑為0.7米。
為了將如此巨大的梭形柱送到適當位置,項目選用了一般工程中很少見到的350噸履帶式汽車吊,完成這項“沉重”的任務。
與此同時,由于鋼結構熱脹冷縮的特性,梭形柱與屋頂“船帆”的銜接處并不是完全焊死的,而是采用鉸接方式,給鋼結構的變化留出活動空間,保障其經久耐用。
“不僅是梭形柱,博物館內所有的橫梁、構件、幕墻都是鉸接的,這種方式的施工難度非常大。”賈成亮說,十幾米長巨型構件連接處的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當高精度遇上大重量、大體積,施工難度也隨之成倍遞增。
桅桿矗立,風帆正起。博物館主樓屋頂是由5扇弧面構成的“帆”,流線型的造型看起來簡約又協調,殊不知鋪滿屋面的2802塊玻璃卻沒有一塊是重樣的。
“屋面的弧形設計使每一塊玻璃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形狀,并且透光率也不完全相同。”賈成亮介紹說,博物館的主樓屋面選用了40%、60%和80%透光率各不相同的彩釉玻璃,陽光灑在上面色彩斑斕、美輪美奐。
然而,好看僅僅是一方面,弧面與弧面相接處的玻璃是能夠發電的光伏玻璃,將來還會為博物館的室內照明提供電力。
緊挨著博物館主樓的是觀眾共享大廳,中間由架空連廊和地下展陳通廊將兩者串聯起來。
觀眾共享大廳的屋面由約9300塊木紋裝飾鋁板組成,看起來是古樸的木頭,實際上是結實耐用的鋁金屬,由于造型特殊,這些鋁板竟也沒有兩塊是完全一樣的。
它們的組合形式也推陳出新,放棄了平鋪的原始方案,改用瓦狀結構,一片搭在一片上,還精心地選用了3種深淺不一的木紋顏色,幽幽古韻被巧妙營造出來。
未來
博物館主樓和觀眾共享大廳之間
還將鋪設一條水街
水系將與通州大運河相連
水相連、色同韻
這座鑲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韻風帆”
在5月底前
將完成外立面的全部收尾工作
室內機電、管線、裝修
屆時同步施工
整體工程將于今年年底竣工
市民在城市副中心逛大型博物館
的日子指日可待~
來源:北京通州發布
編輯:劉雪婷
責編:劉非非
【來源:BRTV北京您早】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