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青年藝術家陳蕭伊的個展《橫斷漣漪紀:我在說從深海聽來的幾個詞》在成都千高原藝術空間開幕。
這是一場充滿了荒野氣息和山脈呼吸的展覽。展出的20件(組)作品的創作素材主要來自藝術家自2018年以來對于我國西南橫斷山脈的“影像掃描”工作——從巖石、礦物到山野環境,最終以攝影、影像和裝置的形式呈現出來。
《心跳》系列
走進三樓的展廳,最吸引人目光的,是藝術家的“心跳”系列。這是一組嵌著小屏幕的巖石,屏幕上播放著一組用紅外線攝影頭在野外拍攝的短視頻,湊近仔細看,可以看到有雪中覓食的鳥兒和夜晚潛行的鹿等等。
靜止、粗糙的巖石和精巧、活動的電子屏幕相結合,仿佛是給石頭安上了眼睛,通過它們向觀眾展示“自己”在野外所觀察到的自然生態。
與此同時,你也會注意到有一個滄桑的聲音,在用聽不懂的語言講述著什么。循聲而去,便會進入一個單獨的放映空間,大屏幕前散落著幾個舒適的懶人沙發,屏幕上則放映著本次展覽的一件重要影像作品——《當特提斯海向西退卻,留下殘響》。
影像作品《當特提斯海向西退卻,留下殘響》中的一幕畫面
在大約2.8億年前的二疊紀,在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與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之間,有一片浩瀚的遠古海洋——特提斯海,又稱古地中海。地質學家們認為,現代的地中海便是特提斯海的殘留海域。
在陳蕭伊的這件影像作品中,所呈現的畫面主要聚焦于橫斷山脈,畫面外的旁白,則是一位爾蘇族的老人在用他們即將消失的語言,講述有關自然和生命的詩意傳說。“冰雪融化了,古海在遺跡之中重新降生……藍色的冰層之下,會發出深邃而鼓動般的鳴響。”
這些山脈曾潛藏于海洋之下的古老過去,也是本次展覽主題的寓意所在:作品呈現的是有關山與礦石的面貌,但主題則指向“深海”,一如巍峨高聳的橫斷山脈,放在跨越億萬年的時空大尺度下,也可以緩緩在地球表面蕩漾出“漣漪”。
陳蕭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本次展出的作品,其素材主要采集自大雪山山脈、邛崍山山脈和沙魯里山脈。
屏風裝置《橫斷地星圖》
此外,像《俯瞰者》系列和《山的手相》《橫斷地星圖》等作品,呈現出的視覺畫面如衛星地形圖,素材則來自她去年開始自學的GIS系統———也就是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的工具,它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通過GIS相關軟件,我可以繪制出不同類型的地貌圖形,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
蒼茫大地,山川河流,面對無邊無際的荒野,總會喚起人們心底對古老自然的由衷敬畏,而在陳蕭伊通過技術與藝術,捕捉并創造出的畫面與影像中,時間、自然與大地的謎團,徐徐展開,引人入迷。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8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報道
編輯 段雪瑩
【來源:成都商報】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20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