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在央視熱播后,受到各界的廣泛贊譽,是“一部時間跨度50年的中國百姓生活史”“百姓生活的時代書寫”“普通工人家庭的平民史詩”,其焦點都是贊揚這部劇對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在時代大潮中的平凡人、普通人命運的描繪和謳歌……
梁曉聲談起創作《人世間》的初衷,是基于自己的“個人情愫”。他父親是大三線建設工人,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就常年離家工作,每隔幾年才有一次探親機會。1968年,梁曉聲自己下鄉,探親機會也很少,父子倆回家的時間多數是錯開的。在《人世間》中,梁曉聲也是這樣處理了周家父親與子女的關系。“我是一個從小學時期起和父親見面的時間就很少的少年。最初寫《人世間》,也是想彌補自己這種感情的缺失。尤其是父親去世之后,總覺得要用自己的文字表達一下他們那一代的大三線工人”。梁曉聲創作《人世間》,可以說是他的生活積累、社會思考和人生經驗的階段性總結,是他向現實主義致敬,尤其向堅忍的、普通的而又堅持做好事的人致敬,向民間生活致敬。
梁曉聲出生在哈爾濱市,熟悉故鄉的歷史文化、故鄉的生活,尤其對普通民眾的生活他更是感同身受,他與他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一起歷經世事滄桑。在《人世間》中,梁曉聲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點,他書寫了周氏三兄妹的奮斗和選擇,其中既有他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的人生軌跡,也有哈爾濱50年來的發展變遷。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他筆下人物的個人的成長、草根青年的奮斗,寫到了人物的婚姻、家庭的維系與經營,家族的衰敗與延續,看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更看到了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因此該小說被文學界譽為“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梁曉聲創作《人世間》,從醞釀到完成,共計115萬字,前后經歷了8年的時間。有人質疑,在這個視聽時代,寫那么長會有人讀嗎?梁曉聲回答“暢銷不是寫作的唯一目的”,《人世間》是“一部背對市場的作品”。“《人世間》是我對家鄉的文學匯報,是對家鄉50年歷史的一個小結,最主要的,我要用筆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畫一組群像,在書中呈現出我所熟悉的哈爾濱人的樣子:豪爽、仁義”。小說中,梁曉聲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的善良、正直、擔當和誠信,即便生活再艱辛,也要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幫,自立自強,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時代怎樣變遷,都要努力做一個好人。社會越發展,時代越進步,作為人本身,更應該向善、向上、向美。所以,《人世間》是要“寫更多的他者。尤其要關注那些容易被社會忽視的人”“寫他們是文學的本分;寫到了他們的文學,對讀者的營養也便多了幾許”“我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恩式的寫作、回報式的寫作。所秉持的理念,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使我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看中國,使我更愿在心性上向自己筆下可敬可愛的人物靠攏”“通過這些人物來寫時代。將時代與時代演進的過程較可信地呈現出來”。
《人世間》形象而直觀地展示了50年中國老百姓生活和時代的發展。這對于我們回望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歷程,有著彌足珍貴的認知和審美功效。
袁躍興
(責編:溫文、馬云梅)
【來源:山西日報】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