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離婁章句下》寫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就是還保持著如初生嬰兒般純潔心靈的人。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赤子之心作了進一步解釋:“赤子之心,則純一無偽而已。”意思是說,赤子的心,純潔無污染、沒有一絲雜質。
純一無偽赤子心,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為逼迫蘇武投降,匈奴就把蘇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給食物和水;后來,又把他流放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產了仔才能歸漢。蘇武靠掘取野鼠儲藏的野生果實生存,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勵精圖治的蕭何、精忠報國的岳飛、兩袖清風的于謙……華夏歷史的天空上,閃耀著無數愛國的仁人志士,“留取丹心照汗青”給后人以激勵和啟迪。
純一無偽赤子心,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情懷。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組織了疏浚六井和錢塘門外石涵橋附近堤防等民生工程,既解決了杭州百姓飲水問題,又起到防止水患和緩解旱情的功效。無獨有偶,蘇軾任杭州知州時,見西湖草長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后人稱之為“蘇堤”。“蘇堤”不僅造福了當地群眾,也為后世留下了“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的詩句。
純一無偽赤子心,是“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無我狀態。蘇軾被貶謫流放期間,仍不忘“流惠下民”,在黃州,了解到當地因貧窮而溺嬰,蘇軾“聞之酸辛,為食不下”,四處奔走籌劃,救活很多嬰兒;在惠州,他積極為當地修建橋梁,引進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儋州,他勸耕種、推中醫、興教育。即使身處困頓,也不忘為民解憂,葆有的是一份純然善心、淳樸公心和真摯愛心的赤子之心。
純一無偽赤子心,是“至誠之道,知行合一”的無悔堅守。白居易致仕居洛陽時,發現洛陽龍門潭以南的伊河“有八節灘、九峭石,船筏過此,例反破傷。舟人楫師推挽束縛,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饑凍有聲,聞于終夜”。白居易不顧體弱多病,“予嘗有愿,力及則救之。”毅然施舍家財,疏浚八節灘,終使險灘變通途。面對小舟如飛的歡悅景象,作詩明志:“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明代名臣魏驥告老還鄉后,看到家鄉的湘湖年久失修,湖堤坍塌,湖灘淤積,認為“是湖為邑無窮之惠也”,不能如此毀廢。于是,向當地官吏陳情,動議修復湘湖,使湘湖蓄水增多,從而保住了沿湖農田防旱防澇之利,再一次造福蕭山百姓。臨終之時,魏驥遺言是喪事從簡,勿擾鄉里,朝廷禮金可救濟饑民。
孟子在《離婁章句下》寫道:“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日夜攻關的實驗室里,科學家嘔心瀝血;在大型工程的施工現場,大國工匠篳路藍縷;在搶收搶種的田野上,農民兄弟晝夜勞作……造福群眾的人,定然能得到群眾愛戴和銘記。歷史一次次證明,得到人民擁護就能克服任何困難,無往而不勝。因此,要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相信奮斗、依靠奮斗、持續奮斗,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絢麗篇章。(樂兵)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7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
頭條 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