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李錦(后排右一)在若爾蓋調研黃河流域非遺保護。
再過十來天,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錦又將踏上非遺調研的行程。這次,她的目的地是阿壩松潘,這里的民間花燈是當地重要民俗,它在當下如何保存延續并實現文旅融合,需要專家支招。
除了大學教授,李錦還有一個身份——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自2005年和傳統非遺——嘉絨鍋莊(達爾嘎)邂逅,她就深深愛上了絢麗多姿的傳統非遺。十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巴山蜀水,調研非遺現狀、為傳承人出謀劃策、主持或參與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代表的各大非遺保護重要規劃,成為我省非遺保護重要的幕后智囊。
在近日揭曉的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上,李錦成為100位候選人之一。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她是推動羌族文化保護的幕后智囊
李錦,人類學博士。盡管從小在阿壩長大,但在2005年以前,她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和非遺打成一片。那一年,她應邀赴阿壩舉行講座,第一次欣賞到了嘉絨鍋莊(達爾嘎),熱烈奔放的歌舞,讓李錦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和精神力量?!拔乙詾樵诂F代化進程中,這些民間文化已經消失殆盡,沒想到它們還在。當時我就有一種迫切想法,希望能推動把這些文化珍寶保存下來?!?/p>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來襲,羌族聚居區幾乎全部位于重災區,如果不搶救羌族非遺,其文化將面臨毀滅性打擊。成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代表性文化,成為共識。當時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工作的李錦,成為示范區保護規劃的專家組成員之一。
李錦至今記得專家組深入災區是2008年6月。彼時,地震摧毀了羌族村寨的公共空間,災后重建已經展開,一部分受災的羌族居民已確定從岷山峽谷中搬遷到邛崍南寶山,部分失去傳統農業經營條件的村民可能選擇外出打工?!盀暮笾亟?,羌族的文化重建怎么做,大家都非常焦急。”那段時間,李錦和大家冒著酷暑翻山越嶺,深入到大山里的羌族村落,去看當地還保留了哪些老物件和民俗,去聊打算怎么辦,盡可能多地收集信息,為援建方在羌族地區重大工程建設中怎樣留存文化提供重要參考。由她執筆的《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很快出籠,文化部專家贊道,這是一個真正致力于保護的規劃。
作為一名學者,李錦對羌族文化的關注并未就此止步。她積極參與了羌年申報聯合國亟待保護非遺項目的相關工作,并一直致力于幫助開展羌年保護工作。羌年是羌族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慶,但是羌年的核心人物釋比作為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集成者,不僅需要記憶力強,能吃苦,還要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方式才能繼續口耳相傳,傳承羌族的文化經典。很快,她和相關專家支持推動開辦了羌族口傳史詩文學培訓班,為羌族文化的守護者釋比提供了更多學習交流途徑。
她是很多傳承人眼中的知心大姐
“這些年基本上談不上周末和節假日休息?!崩铄\笑稱,“我不覺得累。非遺保護對我來說已不是工作,而是享受?!?/p>
在李錦看來,非遺保護必須要因勢、因人進行。要提出卓有成效能夠落到實處的保護措施,就得調查研究,要實地去看項目,去傾聽傳承人的呼聲。長此以往,她成為省內很多傳承人眼中的知心大姐。“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遷到南寶山的羌族百姓安居樂業了,卻因為羌年不是成都市的非遺項目沒有資格認定傳承人,村主任找到李錦訴苦,她和其他專家一起到南寶山實地察看了村民的傳承情況,專門就此向省上反映情況,得到文旅廳高度重視,終于特事特辦,有了申請傳承人的資格。有的地方有非遺項目要保護卻找不到方向,她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是情況不明白,干脆還專門跑一趟。
這幾年,李錦主持起草了一系列我省重要非遺保護規劃。這些成果,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智慧。
摩梭文化,一個神秘的以母系大家庭為基礎的文化。在旅游發展中,這種文化受到了沖擊,怎樣保護?《摩梭文化保護規劃》的中心是喚醒摩梭人的文化自覺。“你覺得自己酒釀得好,就可以申報傳承人;要是釀得不好,明年就換人;你覺得會做漂亮的摩梭服飾,同樣可以申報。漸漸就形成了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肯定。”李錦介紹,這種方法目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彝族火把節和羌族瓦爾俄足節的保護上,李錦和相關專家同樣因勢利導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在村莊繼續傳承延續原生態的節慶儀式,但在西昌以及茂縣新羌城,則把兩個節慶作為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边@是四川非遺節慶探索的創造性實踐,傳統文化保護融入現代生活,成為文旅融合的一大亮點。
最近兩年來,李錦將工作重心放到了黃河流域四川段的非遺保護上。在她看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如何闡釋黃河文明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四川省設立六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參與編制“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四五保護規劃”、參與論證成都國際非遺節總體方案……回首過去一年,做了這么多事,李錦很自豪。
能入選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李錦謙稱:“其實我做的都是幕后工作,只是和非遺保護協會眾多專家一起,做非遺保護的志愿者?!苯衲?7歲的她只想為非遺保護再多做一點事,“保護它們,就是留下中國文化的根?!?/p>
達人檔案
李錦
人類學博士。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我省非遺保護資深專家。自2006年以來,李錦每年花費大量時間,堅持調查研究,不遺余力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她是我省非遺整體性保護工作的重要推動者,為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年”申請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出了貢獻。她主持起草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先后參與了我省一系列重要的非遺法規和文件起草工作,在起草和實施“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四川日報】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