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視頻中劉老師指導的那廂地?!蓖醢仯╤uàng)指著面前的土地,向九派新聞回憶當時的情景。
(資料圖)
幾天前,他在網上問“有沒有菌子方面的專家,幫我們分析一下為啥不出菇?”在網絡上得知此事,湖北省宜昌市農科院食用菌種植專家劉世玲來到王皝的基地,給出現場指導。
王皝是來自內蒙古的95后,畢業于三峽大學制藥工程專業。去年退伍后他開始創業,在湖北宜昌種菌菇。那條“網上求助如何出菇”的視頻,讓他短短幾天內收獲了3萬多粉絲,視頻最高獲贊35.7萬。
本月,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指出,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壯大食用菌和藻類產業。
在網絡上,王皝呈現了一種示范,展現著大學本科畢業后,在山上做一名懂網絡的農民,是一種什么體驗。
劉世玲查看菌絲生長情況。圖/九派新聞 徐鳴
【1】種菌菇是靠天吃飯,試錯成本以年為單位
初春正是出菇期,也是王皝焦慮的季節。離出菇的日子越近,他越焦慮。
他在渠溝里密切觀察地里的溫度計數據,時不時蹲下,攤開手掌試土的濕度。走出大棚,他又轉動搖桿,卷起棚子的蓋簾,讓兩邊通風。這是他租的幾畝地,種著大球蓋菇和羊肚菌兩種食用菌。這里也屬于湖北省農業科技“五五”工程,是宜昌5543行動示范基地。
2月21日,九派新聞在王皝的大棚里見到了食用菌種植專家劉世玲。繼上次指導走紅后,她已三次到現場看出菇情況,“如果有需要,那我肯定要過來?!?/p>
她撥開土上的秸稈,一團蟲癭猛地跳了起來,她沒理會,捏起泥土看菌絲情況。
“菌絲不白,顏色變黃說明菌退化了”“大球蓋菇應該點播,而不是撒播”“這是生料栽培,加上菌種播種方式不對,沒有讓菌種占絕對的優勢,所以就長了雜菌?!彼删毜匾暡烨闆r,指出一系列問題。
白色條狀物為正在生長的菌絲。圖/九派新聞 徐鳴
說完,她拿起釘耙,教王皝按什么樣的厚度松土,讓菌絲透透氣。
劉世玲一邊指導專業種植知識,一邊替他操心收成和利潤?!半m然王皝說做好了兜底的打算,但畢竟創業是有資金投入的,我還是希望他們少走彎路?!彼嬖V記者。
王皝與食用菌結緣早在2017年,當時他在三峽大學讀書,跟著老師做有關大球蓋菇的課題。當兵兩年后,他和學弟閔齊峰合伙創業時,一致認為種植大球蓋菇的門檻較低,可操作性強,比養殖木耳、竹蓀、雞樅菌簡單。
他們之前在實驗室研究過這種菌菇,也小面積試種過,收益可觀,可達普通農作物的六七倍。王皝想,與上班攢錢相比,種食用菌更自在。調研后,他們發現市場對此也有需求?!扒熬昂?,收益高”,經過幾番考慮,他們行動了。
閔齊峰正在三峽大學讀生態學碩士。他告訴記者,自己投入培育食用菌的資金,是兼職攢下的,而王皝的資金也是退伍是攢的?!拔覀儌z都不是會伸手找父母要錢的人,得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投入。”他說。
然而現實總是比想象中要困難。兩位年輕人沒想到,從去年9月播下菌種開始,一系列意外狀況接連發生。
王皝種食用菌的大棚。圖/九派新聞 徐鳴
閔齊峰說,當初在實驗室種植,一切都是可控的:光照不足,就把紫外線燈打開;氣溫不適應,就調到適宜的溫度??纱笞匀徊皇沁@樣,無法掌控,“農業就是看天吃飯”,幾位農人都說出一樣的觀點。
王皝的一位“農二代”朋友說,自己種植了八年食用菌,前年投了35萬,因為氣候好,種植周期半年賺了45萬。而去年氣候不好,出菇少,投80萬只回本了75萬。邊說著,他拿起手機查天氣,“一天要看N次天氣預報?!?/p>
閔齊峰還提到,去年菌種播下才一個月,就出現大面積的蟲害,“一下就暴露了我們經驗不足”。他分析,可能是試種時氣候溫和,補足了技術上的缺乏。
問題不斷出現,成本也隨之增加。每發現一個問題,就需要一筆人工費,雇村民干活,盡快把問題解決。如果出現沒法補救的問題,恢復周期將不是十天半個月,那就只能等明年播種期,從頭再來。
“做得穩一點,我還年輕,失敗了吸取經驗,還有機會再來?!蓖醢佭呎f,邊安排時間給自己“補習”,收看農業相關部門開設的“高素質農民”課程。
王皝種植的大球蓋菇。圖/九派新聞 徐鳴
【2】菌菇養殖是摸著石頭過河,要耐得住寂寞
劉世玲告訴記者,大球蓋菇和羊肚菌不是植物,而是真菌類。與大田的農作物不同,食用菌大部分不需要光合作用。并且,大多數品種的營養來源不是土壤,而是栽培的基質。
她形容食用菌是“環境友好型”產品?!八梢岳棉r作物的秸稈,還可以利用冬閑田,并且把這些秸稈轉化了,就變廢為寶成了生物肥。”她細數著食用菌的環保好處。
她也提到,食用菌是“技術密集型”農產品,養殖難度高。她介紹,2010年左右,羊肚菌最初在四川推廣開來。作為研究食用菌的科研人,捕捉到此信息后,她就和團隊開展羊肚菌栽培技術科研攻關?!斑B續幾個月,大家吃住在山里,每位成員輪流蹲守菇棚,每天早、中、晚仔細觀測適宜菌絲生長的水分、溫度等數據,記錄出菇的詳細過程?!彼诮邮苊襟w采訪時提到。
劉世玲告訴九派新聞,“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第一次引種,我們連菌種都沒有分離出來”。后來,團隊又慢慢引種,搞栽培,從一個幾平方米的小棚子,擴大栽培實驗室。經過小試、中試,成功后開現場會來推廣。
她說,一項技術的成熟,往往需要幾年的付出?!案戕r業的成千上萬,育種人最辛苦的,有的人往往一輩子,都育不出來一個好種。”在她看來,從事農業的關鍵,“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與食用菌打交道這么多年,她也感嘆菌類的神秘、奇特?!吧敲葱∫稽c點,孢子一飛,就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它就成就出一大捧菇。”在地下,真菌穿梭于秸稈、土壤與礦物質之間,創造出一個龐大的菌絲網絡,生長為鮮味濃郁的佳肴。
【3】確實不懂怎么養菇,網友成大棚“精神股東”
走紅之后,網友們給王皝貼上了‘打聽式創業’的標簽,評論他“致富路上,全靠問答”。與熱度同來的還有質疑,“感覺這人啥都會,故意裝糊涂騙流量”,還有網友翻出他17年在學校做大球蓋菌種植實驗的照片。
他沒有在視頻中作出反駁或回應。他說,用積蓄種植,自己確實為不出菇焦慮。實驗種植與實際種植千差萬別,他不知道會出現各種問題,沒有在裝糊涂。
王皝的賬號保持著一種逗趣、幽默的風格。每天更新一條視頻,成了他日常的一部分。在朋友的基地看羊肚菌的出菇情況,他掏出手機對著自己錄了一段,又翻轉鏡頭對著地里的菇拍了一段,總共耗時不過三分鐘。剪輯視頻也不復雜,拼接、加字幕,在等待吃晚飯的間隙,他用手機操作完成。
王皝在拍攝每日更新的短視頻。圖/九派新聞 徐鳴
關于未來的賬號創作,他沒有過多的規劃,不過,他說每天看網友各種玩笑的評論,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網友評論想種什么,他就去找種子,種上一小盆。
王皝也成了中介,一些同樣遇到種植難點的菇農,聯系上他尋求劉世玲的聯系方式。劉世玲夸贊他很有禮貌:“每次有人找王皝要我的電話時,他都先征求我的同意?!?/p>
最開始走紅網絡,劉世玲很擔心網絡暴力,她是個一輩子老實做技術的人,不想被誤解,“視頻最火的那天晚上,我好擔心,誠惶誠恐?!焙迷谵r學專家的“接地氣”被公眾一致認同,評論稱,與電視劇《山海情》的劇情夢幻聯動,這樣的專家,多來點。
網絡之外,劉世玲過著和之前沒什么差別的生活,常去合作社下鄉,待在農科院搞科研。曾有人建議她借此機會,在網絡上寫專欄,或者錄視頻介紹食用菌科研中的成果,但她說暫時沒有這樣的打算,“年紀大了,精力也忙不贏”。
王皝則依舊住在基地邊的小房間,在下地時穿著迷彩軍大衣,踩著滿是泥土的鞋子。清早,在山上的鳥叫蟲鳴中醒來,吃著門前現摘的蔬菜、村里樹上的橘子。
這次偶然的網絡求助,他不僅得到專家的指導,還收獲了一批“網絡股東”,通過評論“云入股”他的大棚,遠程種植想種的果蔬,等待豐收。他現在的賬號簡介是:“打聽式”創業、“邊問邊干”云種植,我是一顆普普通通的菜。在他看來,很多人身處大城市卻向往鄉村生活,他很愿意把種植中有意思的場景分享給網友。
九派新聞記者 徐鳴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6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5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