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機器人ChatGPT這段時間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大家驚嘆人工智能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同時擔心科技的發展會為人類帶來某些困境,甚至讓《流浪地球2》里量子計算機“Moss”毀滅人類的科幻變為現實。而最現實的擔憂是:這些人工智能是否會迅速取代一些職業或工種,讓很多人丟掉自己的飯碗?
(資料圖)
人類歷史上每次技術的飛躍,除了帶來生產力的提升,必然會引發相應的質疑或困惑、焦慮等情緒。人工智能上一次“出圈”是在2016年,谷歌旗下AlphaGo在五番棋“人機大戰”中4比1戰勝當時的圍棋第一人、韓國棋手李世石,令“人類智慧的最后一道防線”失守。3年后,年僅36歲的李世石宣布退役,據說很大原因是仍然無法從輸給“機器”的沮喪中走出來。
人機大戰后不到7年時間,圍棋這項運動,或者說棋手這項職業,的確已發生了一些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也許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人工智能的理解。
人工智能將職業棋手拉下“神壇”
“職業棋手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權威了,現在我給棋迷朋友講棋,往往都是說和大家探討,不敢輕易下結論。”湖北著名棋手阮云生七段談到人工智能的影響時說。
這是因為,自從AlphaGo占據圍棋勝負的優勢后,AI(特指人工智能圍棋軟件)不斷迭代,目前最牛的AI已經可以在和一流圍棋高手對弈時授2到4子。“職業棋手的神秘感沒有了。”阮云生說,以前一些圍棋愛好者非常珍惜向職業棋手討教的機會,現在他們轉而向AI求解,更加方便。
職業棋手“作弊”的現象也突然成了熱點。去年3月,中國圍棋協會對一名叫劉睿智的初段棋手進行處罰,他因為違反比賽“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的規定,被禁賽一年。而早在2020年,韓國女棋手金恩持也因為比賽中通過網頁瀏覽人工智能招法,被韓國棋院判定為作弊被判禁賽一年。
據最新消息,中國圍棋聯賽已經在今年圍甲比賽場地的洗手間安裝了信號屏蔽器,防止棋手“遛狗”(通過AI幫助下棋)。這幾年,屢屢出現質疑棋手借上廁所作弊的聲音,令原本風雅的圍棋對弈有些斯文掃地。
例如韓國頂尖棋手申真谞,就因為比賽中“2個小時上了6次廁所”被暗指作弊,一度在中韓棋界引起軒然大波。而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棋手楊鼎新在朋友圈公開質疑好朋友李軒豪作弊事件,最終以中國棋協認為證據不足對楊鼎新禁賽半年而告終。
雖然并沒有證據表明申真谞和李軒豪有作弊行為,不過他倆的行棋風格的確和AI有很高的相似度,因此被一些棋迷分別冠以“申工智能”和“軒工智能”的稱號。現在,棋手們已經很少像以前那樣紋枰對弈,通過碰撞和交流來提高棋藝,而是關起門來向AI學棋。不過,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大家的行棋風格都相差無幾,很難再有之前“中國流”“宇宙流”“秀策流”之類的劃分了,只能統稱為“AI流”。
中國著名棋手柯潔曾經直言,他并不喜歡AI,因為它的出現讓圍棋失去了原來的美感。他說:“我現在看到AI比較痛苦,因為我知道我沒有辦法走出比AI更優秀的好棋。”
圍棋并不會因人工智能而消失
雖然人工智能給職業圍棋帶來了一些煩惱,但這并不影響普通棋迷對這項大腦游戲的熱情和參與,圍棋對孩子們的輔助教育功能也在社會上得到了更多的認同。
原湖北隊職業棋手劉帆四段退役后一直從事圍棋的社會推廣工作,他覺得,人工智能的出現對圍棋的普及更有幫助,學棋的人反而更多了。他現在除了繼續推廣校園圍棋外,還受邀擔任馬來西亞圍棋國家隊的主教練,每周通過網絡為隊員授課。
圍棋肯定不僅僅只有勝負,其中之“道”可謂博大精深。劉帆說,幾十年前的日本棋壇,棋手往往要到30歲后才能走上棋藝巔峰。因為這個年齡才有了關于取舍、進退、輕重等人生感悟,將其融入棋盤之上,棋藝才會臻于圓滿。而現在的圍棋越來越講究算力,冠軍成了年輕人的專屬。
不過,對于中低水平的棋手來講,要想提高棋藝,乃至更高層次地領略到圍棋的“道”,找一個好的老師,與有經驗的棋友進行交流仍是最好的方式。
李喆六段目前在武漢大學教授圍棋文化課程,之前他在北京大學攻讀了哲學(本科)和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碩士),他被認為是對圍棋AI研究最深入的專業人士之一。他認為,AI只是站在勝負角度“理解”圍棋,它能下出最精妙的著法,卻不會告訴你“為什么”。“相當于你只知道考試的答案,卻不知道解題的方法。你需要對其有自己的理解,建立自己的邏輯。”李喆說。
李喆認為,未來不排除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提高,達成和棋手更深入地交流,但人類感悟圍棋之美,通過圍棋挑戰自己思維能力的極限,這個功能永遠不會消失。據他介紹,目前武漢大學的圍棋教學可謂供不應求,很多學生想學而報不上名。“圍棋和許很多學科可以形成交叉,它有助于學生對哲學、藝術、人工智能、腦神經科學等多學科更好地理解和鉆研。”
人工智能為圍棋打開“壯美天地”
簡單來講,人工智能的初衷是希望讓機器更“聰明”,代替人類完成生產任務。例如谷歌公司表示,理論上,如果ChatGPT參加該公司面試的話,它將會被聘用為入門級程序員。
相對而言,下棋并非簡單的生產,棋手暫時還沒有感受到程序員的恐慌。但挑戰是客觀存在的,圍棋該如何面對人工智能的介入呢?
李喆介紹,有一些棋手對AI存在消極的看法,主要是為“下棋的意義”感到困惑。以前,棋手希望能在對弈過程中不斷尋找圍棋下法的最優解,求索最接近完美的棋局。但現在這種使命感似乎沒有了,人工智能大大地走在了人類的前面。
李喆認為,AI在很多時候“反傳統”的下法,可以幫助人類打破思維上的慣性和束縛,更好地理解圍棋,接近圍棋的真理。“這需要棋手有更快的應對能力,放下成見,以一種謙卑的心態重新學習。”
杭州圍棋隊教練郭聞潮介紹,近年來在圍甲比賽中進步顯著的杭州隊,就是因為很好地利用了AI,“現在隊里復盤,有些局部變化下的時候看不清,用AI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下法的勝率,大家討論起來就更高效”。
李喆建議,當前形勢下,對弈網站、教學模式、競賽方法等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從業余愛好者到職業棋手的練棋方式都將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尤其是對于職業棋手和沖段少年而言,借助AI的訓練將成為最重要的訓練方式。
早在AlphaGo與李世石“人機大戰”時,李喆就曾撰文稱:“AlphaGo下出了許多完全在人類棋手經驗之外的著法……我隱隱讀到了這些著法背后壯美的天地,這壯美天地當然不是AlphaGo所創造,而是有悠遠歷史的圍棋本身所自有的豐富與遼闊。”(長江日報記者傅岳強)
【編輯:鄧臘秀】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4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
頭條 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