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10日訊(記者譚芳 通訊員宋瑋薇)2月9日上午,在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智裝院”)的“智能制造裝備技術中試平臺”,三位研發人員正在對小微電機關鍵零件精加工及檢測平臺第二代產線進行調試,第一代產線已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投入使用。
武漢智裝院研發人員石文中(右)和張輝在自主研發的小微電機關鍵零件精加工及檢測數字孿生中試平臺調試設備。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資料圖)
武漢智裝院副總經理張軍介紹,電機換向器是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領域的關鍵零部件,對生產的精密程度要求極高,一旦發生毫米內的鉤彎或變形,都將被判定為不合格品。深圳一家專業化生產電機換向器的上市公司遇到生產制造產能提升瓶頸,一定生產期限內,產品檢測只能全靠人工檢測,產量和產品檢測良率一直上不去。多方打聽后,這家深圳公司找到武漢智裝院,希望借助智能制造裝備技術中試平臺解決這一難題。
電機換向器的底座為一元硬幣大小,單個零件的總檢測項目達到110個,工人只能靠肉眼和手工一項一項進行檢測,一個成熟的檢測人員一日的檢測量有限,且很容易出現誤檢。在綜合分析了深圳公司當前生產存在的問題后,智能制造裝備技術中試平臺的研發人員決定,把生產、檢測這兩條線合二為一,實現產線的智能制造,做到在線實時全檢,人眼不能解決的問題,讓機器視覺代替,提高質量檢測的精度和速度。
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數字孿生技術中試平臺,研發人員在顯示屏前討論設備調試方案。 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在智能制造裝備技術中試平臺,長江日報記者看到,一臺機械臂、一個生產平臺和多套機器視覺識別檢測裝置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數個獨立的小微電機關鍵零件精加工及檢測平臺,長寬高均在兩三米內,而數個獨立的平臺組合在一起,將構成完整的柔性島式產線。產線另一側的大屏幕上,可以實時看到產線的3D生產動態,這一平臺還新搭載了數字孿生技術。武漢智裝院研發人員石文中告訴記者,這已經是第二代產線。
給深圳公司定制的第一代產線利用機器視覺、工業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技術,在實現全無人化操作的基礎上,集自動加工、智能檢測、智能監測于一體,3.5秒內就可以完成一個工件的檢測,電機換向器的打傷、刷損、刮傷、壓印等缺陷都可以精準識別。第一代產線在深圳公司已投產,檢測速度做到了人工檢測的三倍。
研發人員石文中(左)和張輝(右)在自主研發的中試平臺調試設備。 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張軍介紹,科技成果跨越基礎研究到市場應用都要過“死亡之谷”,武漢智裝院的智能制造裝備技術中試平臺致力于為各科技主體提供實驗、打樣、檢驗檢測、研發產品虛擬調試等多種公共平臺服務,減少企業自建平臺的成本。“我們就像是‘擺渡人’,通過中試平臺的技術熟化能力實現高校科技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和變現。”張軍說道。
【編輯:王戎飛】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