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報道,官方數據顯示,6日凌晨發生在土耳其南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的強震,截至8日已致兩國9504人遇難。其中,土耳其有6957人遇難,敘利亞有2547人遇難。救援人員仍在搜尋被困的幸存者。
(資料圖)
《中國新聞周刊》發文指出,建筑不達標是土耳其本次大地震的“致命傷”。與之相對,在同樣地震頻發的日本,屹立不倒的建筑物卻成為了保護民眾最直接有效的“安全傘”,而這與其不斷完善建筑相關的法規和技術密不可分。
據統計,除海嘯造成的損失以外,日本以往的地震中近90%的人員傷亡都與建筑物倒塌破壞有關,因此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成為了日本防震減災的主要方向。多年來,每發生一次大地震,日本就對相關的法規技術進行一些修改完善,正是這種“亡羊補牢”的方式讓日本一步步打造出防震性能極佳的建筑。
關東大地震后,日本開始在法律中對房屋抗震作出要求
日本第一部關于建筑的法律是1919年頒布的《市街地建筑物法》,但該標準僅適用于木結構建筑。
關東大地震是1923年9月1日在日本關東地區發生的7.9級強烈地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災難,傷亡約10萬人 ,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65億日元。
關東大地震發生后,日本政府在隔年對《市街地建筑物法》進行了修訂,要求建造房屋時必須考慮抗震,采用“靜力震度法”進行設計。
“靜力震度法”由日本建筑家佐野利器于1916年提出,根據震度法,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當水平力與結構重量的比例達到1/15時,防震作用更好。
1923年,日本興業銀行大樓根據這一理論建成,并在當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因此“靜力震度法”作為抗震設計的規范,被寫進建筑法中。
同時,不抗震的磚結構房屋在這場地震后也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墻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第一部建筑法因戰亂中止,戰后為適應建設推出《建筑基準法》
《市街地建筑物法》因戰亂被中斷實施,直到1948年才重新開始適用,但為了順應戰后社會的建筑管理,日本政府在1950年推出《建筑基準法》,取代了《市街地建筑物法》,并一直沿用至1981年。
根據《建筑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筑必須達到在十年一遇的中等規模地震(約5級以上地震)中不會倒塌的抗震強度,以避免其帶來的人員傷亡。
1971年,在發生1968年7.9級的“十勝近海地震”后,日本政府吸取教訓,強化了《建筑基準法》中鋼筋混凝土柱用抗剪鋼筋的規定。
宮城縣大地震后,日本推出新耐震標準,再次強化建筑物抗震能力
然而,1978年1月20日宮城縣海域發生地震后,達到抗震標準的建筑也受到了嚴重損壞,由此日本政府決定修改房屋的防震等級。
1980年,日本政府提出“百年住宅”目標,即力圖建造能住超過100年的住宅。1981年5月,《建筑基準法》新耐震標準出臺,并于6月生效,取代了此前的舊標準。
新耐震標準要求房屋達到在5級地震中幾乎不受損、以及在6至7級地震中不倒塌的抗震強度。
此后,日本政府在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又對《建筑基準法》進行了多次修訂,將建筑物的抗震標準不斷提高。2006年修訂后的法規將住宅、樓房抗震標準提高為:經得住6到7級地震,搖晃而不坍塌,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夠超過100年。
新舊標準抗震能力測試:阪神大地震、3.11大地震、熊本大地震
從新標準實施后歷次大地震的受災情況來看,日本建筑抗震水平確實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1995年1月7日,日本發生7.3級阪神大地震。據國土交通省統計,在1981年前建造的建筑物中,約有65%因地震受到嚴重損壞或中度損壞,而根據新標準在1982年后建造的建筑物中,這一比例只占大約25%。
不過遇難者當中,仍有八成以上死于木造建筑倒塌。為此政府再次修訂《建筑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筑必須能夠抵御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同時,每個建筑工程必須提交抗震報告書,內容包括: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筑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等。
此后在2011年9.0級的3.11大地震中,舊標準建筑物被嚴重損壞或中度損壞占比約19%,而新標準建筑物約為12%。這次兩者相差并不大,主要是因為阪神大地震是一次直下型地震,引起了強烈的垂直震動,而3.11大地震是一次持續時間很長的水平震動。另外,此時距離新標準實施已過去30年,部分老建筑物也得到了加固,因此受損比例相對降低。
2016年4月4日,日本熊本又發生7.0級以上大地震。據統計,舊耐震標準建筑物嚴重受損比例高達46%,新標準則只有大約15%,并且完好無損的占比有31%,而舊標準建筑物只有5%沒有受損。另一方面,舊耐震標準木結構建筑在此次地震中倒塌率占28.2%,新標準則只有8.7%,也說明了新耐震標準的有效。
從“耐震”到“免震”,從“百年建筑”到“200年住宅”
目前日本的建筑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為耐震結構、制震結構和免震結構3種。耐震構造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墻壁的強度和韌度,使建筑物總體經得住震動,是日本大多普通建筑所采用的。
制震則是讓建筑物在地震晃動中,集中在一個地方造成損害,但其他地方不會發生損毀。其中一種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種球體,讓其吸收地震能量,確保建筑其他地方不會發生問題。
“免震”也是一種新抗震技術,即地震時“免去”或“避免”房屋震動,以達到在大地震發生時房屋內家具不倒和人不受傷,理論極限甚至可以達到房屋徹底不震的程度。
“免震”原理很簡單,就是把地面和房子隔開,保持地動而房不動。具體方法是在房屋與地基之間用橡膠等隔層來隔斷地震沖擊能量的傳遞,免除地震動對房屋破壞。如今東京、大阪一些新建的高級公寓,就是采用這樣的技術。
此外,繼1980年提出百年建筑的目標后,日本自民黨在2007年還提出了要建造能住200年的超高齡住宅。
可以說,許多日本民眾都是靠著這些過硬的建筑物在一次次地震中幸存下來。當然,抗震建筑只是日本能夠將地震災害降至最小的其中一個原因,完善的防災體制和民眾的防災意識同等重要。
九派新聞記者 梁霞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