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月8日據《環球時報》報道,記者2月8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近日,國家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度“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立項信息,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申報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空間碎片環境復雜演化機理的智能模型與自主監測研究”正式獲批立項,不僅實現了該中心在空間碎片領域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零的突破”。也意味著我國將開展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躲避空間碎片的前沿技術研究。
當前,人類太空活動產生的空間碎片已逐步成為人類探索太空的主要障礙和威脅,亟須國際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相關研究顯示,人類航天史上,引起嚴重后果的太空爆炸、解體、撞擊事件多達640余次。而當前太空中10厘米以上碎片超過3萬個,1厘米至10厘米尺寸碎片超過百萬,1毫米以上碎片數以億計。空間碎片研究與監測面臨著同批次過境碎片極多,快速計算匹配難;空間碎片受力復雜,碎片指紋速變與緩變預測困難;大規模、多模態碎片數據解譯難等諸多挑戰。
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該領域的“領跑者”,長期深耕空間碰撞規避、空間碎片減緩等工作科學研究,該項目的發起旨在通過融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領域數據知識,進一步實現國家在該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攻關,“我們將以項目實施為契機,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聯合多家國內優勢單位,為加強國家太空交通管理、建設航天強國提供堅強技術支撐。”實驗室主任李恒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記者了解,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空間碎片領域研究擁有多項優勢,不僅可以實現海量碎片快速監測(天地基多站協同),還能進行多源多模態數據融合認知計算,解體碎片云同宗同源智能推理,碎片環境態勢的智能感知和理解。
據悉,該項目以“首席科學家”模式實施,即由一名首席科學家領銜掛帥,帶領團隊勇闖科學“無人區”。擔任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實驗室研究員姜宇近年來圍繞太空極端軌道力學與應用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重點在太空碎片二次極端高速碰撞碎片云、解體碎片溯源與碎片云熵演化、極小尺寸小天體附近動力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創新成果。
“我們將具體對跨尺度空間碎片在線監測、碎片環境演化和空間態勢感知的人工智能范式開展技術攻關。”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姜宇表示,該項目的實施,將對破解軌道資源緊張與超大規模星座治理難題,保障航天器在軌安全,開創大規模空間碎片快速智能計算新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是宇航動力學領域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人才高地優勢,專門成立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團隊,著力打造研試一體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持續探索人工智能在宇航動力學中的創新應用。”李恒年介紹道,目前,他們已在智能精密定軌、航天器探測數據的智能處理等方向開展大量研究工作,部分成果已成功應用于重大航天任務中。
【來源:環球時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8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
頭條 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