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楊華章是山東省東營市公安局自然保護區分局四級警長,也是一名“生態警長”。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指揮大廳13塊屏幕和252個監控探頭畫面,對477平方公里的轄區進行遠程巡查。他看慣了黃河落日、北雁南飛,也見證了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治安狀況變得越來越好。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張舒
救助受傷的疣鼻天鵝
守護“鳥類的生活天堂”
“濕地茫茫,蘆荻蒼蒼。鸛鶴伴舞,鷗鷺集翔。”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瀕危珍稀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繁殖地,每年候鳥遷徙季節,數百萬只鳥類在這里捕食、棲息、繁衍,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然而這也成為不法分子謀求暴利的對象。
十六萬畝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由一條土壩貫穿,這是楊華章的責任區。每天早上,楊華章都要穿戴好警務裝備,深入到泥濘的核心區里,巡視有無偷盜獵行為發生。十年如一日,他每天至少巡邏3個小時。
違法犯罪分子往往借助水溝、蘆葦叢等環境隱藏自己,偷鳥蛋、用藥毒殺野生鳥類,這是楊華章和戰友們打擊防范的重點。為此,他們持續加強黃河河道、湖泊溝渠、濕地灘涂、農田林地的生態環境巡查管護,楊華章還把定期滾動摸排田間窩棚、周邊農家樂、飯店酒店列入了自己的職責清單,尋找違法犯罪線索,在綜合打防體系下,捕獵鳥類的違法犯罪行為很快得到了遏制。
與飛鳥相伴,楊華章對各類禽鳥的生活習性如數家珍,也掌握了與鳥兒們交流的獨特本領。2020年12月,楊華章巡邏中發現一只疣鼻天鵝在蘆葦叢中哀叫。天鵝的頸部有明顯受傷的痕跡,對人異常警覺,看樣子是受到了驚嚇。楊華章蹲在一旁輕聲細語地和它說話,安撫著它的情緒;蹲不住了就跪在地上,經過連續三個小時耐心地撫慰,終于得到了天鵝的信任,將其解救出來,護送到保護區鳥類救助服務中心。
十幾個年頭里,從開始時他一靠近,禽鳥就飛走,到現在能夠與禽鳥自在地溝通,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救助了多少只禽鳥,無形中擁有了讓鳥兒們信任的親和力。“讓一只飛鳥感到安全、可以信任,它會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它的伙伴們,帶來更多的鳥類朋友。”楊華章用自己的悉心呵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繁衍棲息,甚至由候鳥變成了留鳥,保護區成為了鳥類生活的天堂。
加強生態環境巡查管護
把“木柵欄”變成“鐵圍墻”
私挖亂采、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這都對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為此,楊華章與戰友們做好保護區內旅游試驗區治安管理工作的同時,把對濕地荒灘的巡守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責。然而,廣闊的濕地上,又豈是寥寥幾個警察能夠守護的住的?楊華章在工作中發現,單靠公安機關一支力量,對打擊防范破獲生態環境違法犯罪來說,就像在一件無價之寶旁設置了一道簡陋的木柵欄,形同虛設。
楊華章將目光聚焦到了生態保護協作上,借助“生態警長”機制的實施,動員保護區內各方力量齊參與,組建了5支共120余人的群防群治隊伍,打造“生態保護聯盟”,開展聯合巡護、聯合執法、聯合宣傳、聯合救助,形成了生態保護“一盤棋”工作格局。
人力有限,科技無窮。楊華章引入信息技術手段作為生態巡防的補充,依托分局綜合指揮中心,接入各類視頻監控252路,集“動態感知、決策指揮、行動處置、服務支撐”為一體,搭建起入海口生態保護大數據智慧防范管控平臺;自主研發偷盜獵預警模型,利用監控“鼠標巡邏”、無人機高空巡查以及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形成“水上搜、岸上控、空中巡、陸上查”的立體化防控體系,筑起了“濕水林田湖草”生態安全保護的銅墻鐵壁。
2020年10月,楊華章發現一水洼中有大量捕魚捕蟹用的地籠,大數據智管平臺迅速鎖定犯罪嫌疑人及車輛。幾天后的一個凌晨,根據平臺預警指令,楊華章與戰友徹夜蹲守,將嫌疑人王某、盛某抓獲,繳獲粘網、電魚器等非法捕撈工具一宗,200余斤野生魚被放生。
“為了防止破壞生態,楊警官都是帶著我們徒步穿梭在一片一片的荒灘上,雖然累了些,但是保護區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感到特別的欣慰。”東營市公安局自然保護區分局輔警張栓的話語中流露出滿滿的成就感。
163名“生態警長”守護黃河入海口
隨著自然保護區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每年有60余萬人涌入保護區旅游試驗區游玩觀光。“如此龐大的游客隊伍,如果不及時引導規范,很容易給自然生態造成破壞。”楊華章深知文明旅游對保護區內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楊華章利用高空AR全景鷹眼系統劃定非游覽區域警戒線,在游客進入警戒線時,系統自動提醒,就近警力第一時間進行處置疏導。他協調游客服務中心設立了文明旅游“大喇叭”,循環播報《保護區文明旅游須知》;他將每一名導游發展成文明旅游大使,每天堅持到游客服務中心,面對面提醒各方游客注意保護區內的生態保護。他成為了保護區的一個文明導向標。
“海風吹、日頭曬,三個蚊子一盤菜。”200多萬畝的濕地荒灘荒無人煙,艱苦的工作環境淬煉了楊華章和同事們堅強的意志。為了抓捕犯罪分子,他們經常凌晨“設伏”,在蚊蟲叮咬中一蹲就是一夜。夏天蚊蟲成群風吹日曬;冬天,茫茫冰雪寒風刺骨,他們用踏實的腳步,寒暑不輟守護著年輕濕地的勃勃生機。
風沙吹不跑、困難嚇不倒,楊華章就像自然保護區鹽堿灘上的紅柳在這里扎下根,十數個寒來暑往,讓他看慣了黃河落日、北雁南飛,也見證了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治安狀況變得越來越好。
如今,東營在138公里沿黃生態帶、412公里濱海生態帶、118處城市濕地上,共有163名像楊華章一樣的生態警長守護著生態安全。東營市公安局成立“守護母親河”生態保護領導小組,推行“生態警長”制,各級公安機關“一把手”任轄區“生態總警長”,建立局領導督導聯系制度,統籌推進重點打擊治理,明確“生態警長”35項職責任務,筑起了服務保障“濕水林田湖草”一體的生態安全屏障。
【來源:山東商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