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去崇明西部游覽,又多了一處走進、了解野生動物的場所。日前,4頭麋鹿(俗稱“四不像”)奔向新村鄉更廣闊、有濕地有水潭有森林等多種環境的公益林內“撒歡”,也標志著本市首個麋鹿野放棲息地基本建成。
21萬平方米土地迎來4頭麋鹿“主人”
4頭麋鹿是1公3母的搭配,它們在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分兩批從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來到上海動物園,在上海動物園短暫居住后來到崇明新村鄉。
本周五,在充分適應了新村鄉的環境后,它們被放歸于21萬余平方米公益林和水稻田組成的具有多種生境的野外棲息地內。
現場,上海動物園的獸醫為麋鹿進行了健康體檢,采集了血樣。“四頭麋鹿都很健康,說明很適應新村鄉的環境,飼養員將它們照顧得很好。”上海動物園副園長袁耀華表示。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為4頭麋鹿佩戴了跟蹤項圈,以便追蹤它們的活動軌跡。“佩戴項圈之后,我們可以通過手機App來查看麋鹿在林地里的活動軌跡,獲得溫度、濕度等信息,可以分析出它們喜歡哪一片樹林、哪種生境。”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謝漢賓博士介紹。
佩戴完項圈,4頭麋鹿被逐一放歸林地內。初來乍到,麋鹿們對林地還有些陌生,一開始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在確定安全之后,才慢慢邁開步子,向林地里走去。不過,一開始也未走遠,先被放歸的麋鹿等待著和后面的小伙伴匯合,一起去探索它們的新家。
新村鄉鄉長王慧健給4頭麋鹿取名“香香”“業業”“美美”“樂樂”,對應項圈標號1-4,名字來源于新村稻米文化小鎮的建設目標:稻香、業興、村美、民樂。
麋鹿新家有水上森林,有小龍蝦
這是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林業總站等多個單位聯合開展的崇明新村鄉麋鹿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項目。4頭麋鹿住的可謂豪宅,總面積達21萬余平方米,“鹿均”居住面積達到5萬余平方米。不僅面積大,豪宅的配置也很高,被劃分為麋鹿棲息區、麋田(輪牧)區、隔離區、水源涵養區和科普宣教區5大功能區。
在麋鹿棲息區,3個水塘被打造成了麋鹿喜愛的泥潭環境,岸邊種著蘆葦帶,供麋鹿嬉戲玩耍,“麋鹿喜歡滾泥地,把泥巴粘在身上。”袁耀華介紹。
棲息區里還有一道生態濕地景觀,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介紹,在前期施工過程中恢復了濕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系統,既為泥潭提供較為優質的水源,也能承接林地徑流污染和麋田區北部農田的尾水,提升區域的水質。環境好了,還可以吸引其他本土動物前來安家,參觀者則可以盡享優美的鄉村濕地景觀。
麋鹿棲息區里還有一片蘆葦灘,形成了頗具自然野趣的沼澤濕地景觀,同時也可以對水進行初步凈化。
在麋鹿棲息區對面是水源涵養區,為一片水上森林。“到了夏季,這里綠意盎然,走進去就感到清涼舒爽,比外界氣溫要低;帶到秋季,杉樹變色,層林盡染,美不勝收。”王慧健介紹,水源涵養區的水里有魚、有小龍蝦,底棲動物豐富。
麋田(輪牧)區則是用來種植水稻和牧草的,水稻禾苗或收割后的秸稈可以作為麋鹿的料草來源。每年春夏插秧之前,麋鹿可以在水稻田里撒歡。文獻資料顯示,原始稻田就是利用麋鹿踐踏過的沼澤地來播種(不是插秧)的,因為那些麋鹿吃剩的葉子草根等都被麋鹿踩踏在泥里了,水和土一片粘糊,民間稱之為麋田。因此有種說法,麋鹿的“麋”字是“鹿”下加“米”字。
負責飼養麋鹿、管理麋鹿棲息地的禹悅水生態公益組織負責人戰麗介紹,為了給麋鹿提供充足的食物,他們在林地里種植了黑麥草等植被,后續還準備種蘇丹草,冬季草料短缺的時候可以喂食豆苗、玉米、玉米秸稈、紅薯、胡蘿卜等當地農產品。
參觀者可以站在里面向外觀察麋鹿
可預約參觀麋鹿棲息地,新村鄉之旅更豐富
麋鹿棲息地既是一處野生動物棲息地同時也是科普教育場所。即日起社會團隊可以通過微信“禹悅水生態”提前預約參觀麋鹿棲息地,目前棲息地每月僅開放一次,且只接待團隊,暫不接待市民散客。
在棲息地入口處,有一座麋鹿科普館。參觀者可以從這里了解到麋鹿的生活習性、歷史故事等相關知識,還可以戴上耳機,聆聽幼鹿輕鳴、母鹿喚仔、成年鹿鳴、求偶等麋鹿在不同階段、不同狀況下發出的叫聲。麋鹿科普館的對面是新村鄉稻米文化歷史介紹。
新村鄉位于崇明島最西北,遠離市區,大老遠來一趟一定要收獲滿滿的回去才值得。王慧健介紹,除了參觀麋鹿棲息地,市民還可以游覽稻米文化小鎮,了解水稻種植歷史;參觀冠華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了解國內外知名鍋具的制作工藝和過程,來一趟工業之旅;還可以走進亞洲規模最大的蛋雞場——正大集團崇明蛋雞場。如果一天時間不夠用,可以住在鄉村民宿,沉下心來,慢慢感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美好鄉村。
上海是野生麋鹿最后滅絕地之一
據原上海自然博物館麋鹿研究專家曹克清考證,野生麋鹿的最后絕滅地區較多可能是在我國東部,特別是東南部的濱海地帶或沿海島嶼。
上海作為野生麋鹿最后的絕滅地區之一,重新引入麋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實施遷地保護,建立異地種群,是保護、擴大麋鹿種群和增加麋鹿遺傳多樣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種源地,如江蘇大豐,因種群增長而導致的棲息地、食源、種群密度、疾病等問題;另一方面,麋鹿保護的最終目標是恢復長期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引入使麋鹿逐漸服習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成功放歸大自然積累經驗、創造條件,這是相關方面決定在崇明開展麋鹿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的原因。
上海引入麋鹿為何選址崇明新村鄉?據介紹,新村鄉地處崇明西北端,瀕臨長江北泓道,世代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產業。近年來,新村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在“生態”上下功夫,把優質水稻種植作為主導產業。麋鹿所處的生態環境恰好也是種植水稻的適宜環境。麋鹿種群引入崇明新村鄉,不僅在生境條件方面完全契合,也使得麋鹿文化和稻米文化相得益彰,體現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顯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上海附近全新世麋鹿化石部分地點(曹克清,上海自然博物館,1975)
麋鹿小知識:
麋鹿的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隸屬于偶蹄目鹿科麋鹿屬。
麇鹿起源于中國中東部的長江、黃河流域的平原或沼澤,距今200-300萬年,與人類出現的時間相當。種群數量最大時在瓊、臺、粵、湘、鄂、浙、滬、蘇、皖、冀、津等省市都有分布。后由于棲息地喪失與捕獵增加,麋鹿數量銳減直至野外種群消失,清朝時中國境內最后一群麋鹿放養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1900年,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一部分被運往歐洲各地。至此,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1985-1986年,中、英兩國合作進行了麋鹿重引進項目,共重新引入麋鹿77頭,麋鹿正式回到故土。截至2020年底,全國現有麋鹿數量已超過8000只,野生麋鹿數量總計達2855只。
新聞晨報·周到APP 記者 郁文艷
圖片 | 郁文艷 市林業總站 新村鄉
【來源:光明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
頭條 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