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國祥
“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加之一些國家和地區將其列入法定節假日,中國春節已然成為世界性節日符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春節期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一春節嘉年華展板上書“Lunar New Year”,被人私自改成“Chinese New Year”引熱議。站在中國瞭望世界,說“中國春節已然成為世界性節日符號”似乎沒有問題。只是,當置身于另外一個也把春節作為全國性法定節日的國家,說人家也是在過中國春節(或中國新年),或者說中國春節成了他們的節日符號,恐怕讓人在感情上不大好接受。
之所以特別在意“中國新年”,是擔心有人借文化包容搞文化模糊,并試圖偷走這一文化概念。中國人的擔心還真不是杯弓蛇影。大年廿九晚,大英博物館舉辦慶祝韓國“Lunar New Year”活動,有韓國人喊出“Lunar New Year是我們的不是中國的”,此舉被中國網民怒批“博物館不懂歷史”以及“韓國偷竊中國春節概念”。到了年三十早上,大英博物館已刪除在官網、臉書以及推特上的相關鏈接。
倫敦唐人街慶祝新年/圖源:視覺中國
在春節問題上,如果有人不接受文化包容,不甘于文化共享,甚至試圖替代和取代中國的專屬性,中國人吐槽和抵制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傳播中國文化和捍衛中國形象”的使命使然,是愛國表現,也是原則堅守。
以地球村的視角,不能否認今天的中國新年或中國春節對世界各國的巨大影響。我們記得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后,逢到第一個農歷新年就專門向中國祝賀中國新年。即使剛剛發生了大英博物館慶祝韓國“Lunar New Year”的英國,首都倫敦眼仍然被裝點上中國春節標志性顏色——紅色和金色。今年不少國家和國際組織還發行了中國特有的屬相兔年特別版郵票。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節慶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化交流與向外移民基礎上,伴隨著中華民族對外文明交往加快的步伐,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春節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很多西方人參加當地唐人街和華人社區的春節活動。越來越多的學習和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親自體驗在中國過春節。在這里,我們說,外國人在過中國新年,這個沒有問題。就比喻中國人在新加坡或者越南、韓國過春節,我們說體驗新加坡、韓國和越南新年也沒有問題一樣。都有家庭團聚之意和四海共通之心的共性,又體現春節文化的多元性,而略有差異則讓彼此認識各自的價值存在。
繼承和發展好中國新年文化和風俗,并積極主動與世界各國人民分享,讓中國春節走向世界,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姿態。別人越認同春節,我們越要有氣量,越要尊重別人。不必因為個別國家的人的言論,導致我們過分強調中國對春節的專屬性,一不小心就玻璃心碎,而顯得我們文化觀狹隘,給世界留下負面印象。這才叫人文胸懷和文化自信。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節正是這樣,它首先是中國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它只要具有人類對團圓、幸福、平安、和平等共同文化價值,就一定屬于世界;中國春節走向世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2
頭條 2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