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數億人正在慶祝春節,雖然大多數慶祝農歷新年的人都來自中國,但對于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地的華裔,以及越南人、日本人和韓國人而言,春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馬來西亞:點燃黃梨香、舉行“天公誕”、女拋柑橘和男擲香蕉慶元宵
(相關資料圖)
馬來西亞有大量的華人,因此,春節在馬來西亞非常流行。與中國相似,馬來西亞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前幾天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不過,伴隨著歷史長期的積淀,大馬華人形成了一套具有馬來西亞特色的過年習俗。
其中特色之一是高樁舞獅,表演者在高高的鐵樁上舞動一頭獅,成為了享譽國際的活動。2007年,高樁舞獅還入列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舞獅采青已然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活動,一方面非常符合華人農歷新年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氣氛;另一方面舞獅也寓意著吉祥如意,表達馬來西亞華人對來年順利的祈求。
在各大小廟宇,春節期間除了紅彤彤的燈籠彩燈高掛之外,還能看到獨特的“黃梨香”(旺來香),意即有個“旺來”的好兆頭,盼望邁入新的一年,財運旺盛亨通。
另外,正月初九是馬來西亞華人春節活動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也就是“天公生”。“天公生”傳承于福建閩南地區,在福建人的眼里,“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天公生”作為玉皇大帝生日,是需要被謹慎對待的。初九這一天,馬來西亞華人會在家里擺起供桌,桌上放有玉皇大帝像及各類貢品。在檳城的部分華人會選擇在這一天去升旗山腳下的天公壇拜祭。
十五的元宵佳節也是同樣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被成為“Chap Goh Mei”,年輕的單身女性會把涂有自己名字和聯系電話的橙子扔進海里,男性則扔香蕉,以求夢中情人能夠發現它。
泰國:拜訪親戚送4個橘子
泰國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華人占據的比例非常大,所以每年農歷春節到來的時候,仿佛整個泰國都在歡慶春節。2021年,泰國政府正式將春節納入法定節假日。
在泰國,農歷臘月二十九、三十以及正月初一分別都有不同的名字,人們也會相應地做不同的事。比如,臘月二十九日要去市場購買春節用品,大年三十祭拜祖先,祈求新年好運,而大年初一就是走親訪友拜年的開始。
按照傳統,人們拜訪親戚時要送四個橘子,主人會拿走兩個,剩下兩個會還回,表示將同樣的祝福送回給客人。東南亞人認為橘子代表著圓滿和大吉大利,因此春節吃橘子習俗不僅在泰國比較普遍,同時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很常見。
不過,泰國本土的新年其實是“宋干節”,也就是“潑水節”,在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期間,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游。在游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大家用銀缽里盛著的摻有香料的水灑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
新加坡:撈魚生、送橘子、人日
在華裔人口占近80%的新加坡,春節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氣氛最濃厚的節日。其中一大特色是春節美食——撈魚生,撈魚生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一項新年“儀式”,地位相當于北方的餃子。
這道菜由切碎的水果和蔬菜組成,例如胡蘿卜、生姜和柚子,上面還放有生魚,通常是鮭魚。食客們手拿筷子,把食材與醬料拌在一起,吃的時候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確保來年的好運氣。
在新加坡當地拜年,同樣也有送柑橘習俗。因為橘有吉利的意思,而柑在廣東話中跟“金”同音,因此根據新加坡的新年習俗,送柑橘帶著吉祥如意,財運亨通的祝福,送兩個寓意為“好事成雙”。離開之際,主人也會禮尚往來,回贈兩個柑橘。
根據《占書》記載,上天造萬物的順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被新加坡人視為所有人的生日,稱之為“人日”,大家會吃蛋糕慶祝。
此外,新加坡新年“規矩”還有很多:初一不能扔垃圾,因為要聚財;初十不能碰石頭,因為是“石頭神”的生日;初十三如果家里還有未婚未嫁的人,就要在廚房點一盞花燈,可為子女求來姻緣等等。
越南:大年初一找人“沖喜”
從秦始皇南征百越以來歷經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唐朝直至五代這一千多年間,越南一直隸屬中國郡縣管轄,因此其飲食、服飾、建筑、文字等方方面面都深受中國影響,春節也成為了越南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越南春節的特色之一是大年初一找人“沖喜”。他們認為,從新年第一天凌晨零時開始,誰是第一個來家拜年是非常重要,他將會影響家中一年的運勢。為此,許多家庭會在過年前托一個心地善良、品行端正、事業有成、有福分的人來為他們“沖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萬事如意。沖年喜風俗寄托著人們對富裕、安康生活的向往。
越南人還會在春節期間包方形的粽子和圓形的年糕,因為古代的越南人認為大地是方形,天空是圓形,因此祭祀上帝時,需要有兩個代表天和地的菜肴。
北部的越南人還會在春節會買桃花、橘樹,南部的越南人則買黃梅花。桃花紅紅火火,橘子大吉大利,而梅花代表了美滿和順利。它們獨特的顏色被認為是幸運和財富的象征。
此外,2023年是兔年,但越南十二生肖沒有兔子,因此由貓代替,這也是中越兩國過春節很大的一個區別。
日本:過公歷新年,新年頭三天食冷飯冷菜
日本自從唐朝開始大化改新學習中國后,不但把漢字、文化學了過來,也把中國的一些節日學了過來,其中包括春節。不過經過明治維新后,日本改使用公歷,不再使用農歷,因此它們的春節和元旦擱在了一起。
不同于中國貼春聯,日本人春節期間常用的裝飾物是鏡餅、門松和稻草繩。掛門松是比較常見的習俗,在大門上掛一小撮松枝寓意請年神,圓形的鏡餅則帶有圓滿之意,并且會放置到1月11日再用槌子敲開來食用。
此外,日本還有吃“跨年蕎麥面”、新年冰浴儀式、新年參拜習俗。其中新年參拜稱之為“初詣”,指一年中第一次去神社或寺院參拜,祈求這一年中家人朋友和自己健康平安。初詣通常在12月31號(大晦日)晚上或1月1號早上。
中國春節和除夕團圓飯都是熱飯熱菜,并且菜肴都有講究,而日本過年的頭幾天則不用開火,春節前便烹飪好御節料理,以便正月頭三天食用。據悉,其最初原因是避免在正月里發出聲響打擾神明,因此不在廚房煮炊。
韓國:家中女性籌備新年,紅包變成“白包”
韓國新年稱之為Seolla,來源于中國新年,同日本一樣也是公歷新年。新年期間是韓國女性最為忙碌的日子,她們必須從早到晚都在廚房里準備過節的料理以及祭祀用品,其中常見的、受歡迎的菜肴是年糕湯(ddeokguk)和韓國松餅(songpyeon)。
韓國的新年慶祝活動集中在除夕到初二,除夕當晚韓國人會圍聚到一起吃年夜飯,初一時會穿上傳統韓服祭祖。韓國人認為,逝去的先祖只有在這天才會回來,吃掉祭祀的食物,子孫們需要向祖先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他們在一年期間里的平安和健康。
此外,在我國,壓歲錢通常是被包在紅色的信封中,因此也被稱作“紅包”,而在韓國,裝壓歲錢的信封常常是白色的。
九派新聞記者 梁霞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7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6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5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4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3
頭條 23-01-22
頭條 23-01-22
頭條 23-01-22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
頭條 23-01-21